ad
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这里赚 > 第一笔生意 正文
转业不转行 升级找对路
2014-09-09 14:40:30 来源: 编辑: 叶成

  □本报记者 於徐阳

  卖鞋的变成产鞋的,说起自己从事的这一行,回顾自己漫长的岁月,繁荣鞋业总经理王建华得把这故事从1982年开始说起。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路桥上倪这个小村庄,百废俱兴,正是“下海”经商的好时节,王建华凭着自己的胆识开始了鞋子经销这一行当。“当时卖的鞋子,都是自己去厂家挑选好样品再放到店里,客户选定好样子,确定好数量,自己再拿货、发货。”王建华就成为厂家与零售商之间的中间商,赚取出厂价与批发价之间的差价。

  但这样安稳的舒坦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因为你买我卖的“纯朴”方式,向来不适用于“头发都忖空心”了的“路桥商业模式”。再者,随着政策的宽松、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通讯设备的发达,让中间商的概念渐渐模糊了,王建华也越来越觉得“中介”不好当,“慢慢地,许多零售商从鞋盒上印有的生产厂家地址、电话等信息,跨过了中间商,直接与厂家取得联系,生意是一年比一年难做。”

  王建华的感触也表现在其他行业,越来越多的“下游”从业者都想方设法地与“上游”生产商接上头,想把更多的利润收回到自己口袋。而且更多人觉得,这样的对接更有利于把控生意走向,不受有形市场的控制。

  几年下来,挤占的情况愈发突显,王建华决定重新选择行当,但考虑到自己在鞋业打拼多年,多少积累了点经验,“倒不如自己就来当第一手的厂家。”

  这个决定在2000年付诸于实践,从小打小闹到逐步拓宽路子。实践证明,这个想法是对的,及时“转行”让繁荣鞋业生存至今,原来的客户也继续保持着,新开发的客户也逐渐青睐于“繁荣”的鞋子。

  在采访时,记者走进厂房,只见四五十个工人各司其职,忙着生产男童凉鞋;另一侧的货梯口,一箱箱鞋子打包完毕作发货前的最后准备。现在的繁荣鞋子包括各类凉鞋、棉鞋和时尚类皮鞋等,且款式都是自主设计的。“今年夏天的主打凉鞋有三四个款式,批发价位在二三十元。”王建华说,之所以选择这价位的鞋子,也是有原因的。

  早在几年前,王建华也试着生产价位较高的鞋子,但打不开市场。“价高的,基本上是走商场,但量毕竟有限。而价低的则走市场,范围更广。虽然利润低,但跑的是销量。两者一对比,还是走销量的更靠谱。”所以繁荣鞋子还是坚持着自己中低端鞋子的市场。记者想套用一句经典语录,“无论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那无论选择哪条生产路子,只要畅销,就是对的路子。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