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这里赚 > 第一笔生意 正文
无法忘却的杂货店
2014-09-09 14:40:30 来源: 编辑: 叶成

  □本报记者 蔡 聪

  5月21日傍晚,家住蓬街杨府庙的杨奶奶正在忙碌着家务事,硬朗的身体让人看不出她已是85岁高龄。她的家人经常说,她是个很能干的生意人,但又是个经常回忆过往就会感性流泪的女人。

  “我们这一辈是苦过来的,所以无论赚多少,我们依然会懂得节约。”闲聊间杨奶奶回忆起了年轻时的事情。她说自己还20多岁的时候,为了生计,和丈夫两人在家里开过杂货店,一开就是20年。那时候吃喝拉撒全在家里,作为守店的主力,杨奶奶不曾擅自离开“岗位”,拿她女儿的话说,“妈妈就是事业第一”。

  生意人吃饭永远没个时间观念,废寝忘食地与丈夫经营杂货店,为的就是能让孩子过上好日子。记者所认识的杨奶奶,是个很有主见、吃苦耐劳的老人。“丈夫进货,我就看店,我们分工明确,虽然生活艰辛,但也算过得充实。”杨奶奶回忆起往事一脸幸福。

  在还没开杂货店之前,杨奶奶和丈夫挑着绿豆面、猪肉、香蕉、青菜等去赶集卖,那时候每天起早摸黑,后来因为要照顾孩子,就想着在家中开店。由于房子就在老街人流较多的地段,杨奶奶和丈夫的生意经营得还算不错。每逢过年,边上住着的军属们都来光顾买绿豆面和肉,常常是忙到半夜。回忆过往,杨奶奶感叹道,那时候经济差,猪肉才5.5分钱/斤,小黄鱼也才8分钱/斤,60年过去了,这物价都不知道涨了多少倍。杨奶奶说,“相比现在,以前我们辛苦,白天忙着做生意,晚上还要做机器面。”

  温岭街、大溪、路桥城区……那时候杨奶奶的丈夫通常去这三个地方进货,因为上午生意比较好,所以丈夫一般选择下午出门进货。那时候交通不便,路远就要坐船去,这一来一回就得两天时间。为了省钱,杨奶奶的丈夫晚上就在船上休息。

  辛苦经营总算得到了回报,杨奶奶夫妻俩1个月有将近500元的收入。杨奶奶说,那时候别人上班1个月也就六七十元,开杂货店虽然辛苦,但也能很好地照料孩子。“我大女儿学习成绩很好,但我们忙着做生意,为了让她照顾弟弟,她读完小学就在家帮着带孩子了。”杨奶奶惋惜地说道。

  这样忙碌的生活一直维持到1988年,那时老街的道路要扩建,位于十字路口的家在拆迁范围,所以决定关掉杂货店的生意另谋出路。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