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路桥新闻 正文
普惠+创新=发展优势
农合行荣获“中国年度最佳普惠金融机构奖”
2016-12-02 08:47:01 来源: 编辑: 叶成

  □本报记者  於徐阳

  小张是台州电子数码城一家电脑配件店的老板,手下有5名员工,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4年前创业之初,因为夫妻俩分别来自黑龙江和金华,没有本地户口,所以去银行贷款时碰了一鼻子灰。正当一筹莫展时,小张恰巧碰到了路桥农村合作银行到市场走访的信贷员,两人一聊就“牵上了线”,次日就拿到了25万元贷款。

  从此,这趟农合行的“普惠快车”成为小张生意中锦上的花、雪中的炭。

  小张故事是农合行普惠金融的缩影,该银行在近年不断推出且深化了“网格化管理”,深耕社区责任田;微贷本土化,开启金融“微时代”;“服务为王”,把服务植入百姓心中……就是因为一项项金融普惠的创新之举,让农合行一举拿下了第十二届中国银行业协会“微型创业奖”中“年度最佳普惠金融机构奖”,而农合行是全国银行业中目前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银行。

  通俗易懂讲金融

  两年前,有同业者问农合行董事长金时江:“在路桥这样一个同业竞争激烈的地方,农合行始终保持发展优势的秘诀是什么?”

  金时江的回答是:“‘普惠’与‘创新’。”

  时至今日,金时江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依旧相同。

  在路桥方言中,“百晓”被用来形容一个人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早在2013年,农合行就充分发挥自身“知民情、接地气”的优势,出台了一系列“金融百晓”,以“百晓讲堂、百晓走访、百晓送贷、百晓助勤”四大服务来丰富“普惠”与“创新”的内涵。

  “原来办一张农合行信用卡,每月可以看2场10元钱的电影。”“多用用手机银行,还能攒农合行的‘丰收豆’换礼品。”听一听开设在农村文化礼堂里的“百晓讲堂”,对于横街镇村民罗广法来说收获不少。

  “农村地区是了解金融知识最少的地区,也是亟须挖掘金融消费需求的地区,所以我们推出这种形式的活动,看似只是面对面的交流,但对群众来说,很有用。”金时江说,这种通俗易懂的方法容易扫清银行与小微群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障碍,拉近了银行与农户的距离,增强了银行和农户之间的情感,延续着普惠金融的使命。

  自2013年“百晓讲堂”开讲以来,共举办宣讲活动上千场次,覆盖人群达10万余人。

  普惠金融主要是关注传统金融体系难以覆盖的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农合行就借着一次次下村的机会,把难以覆盖的群体纳入到自己的“责任田”中。就如蓬街镇的51个村(居)被划分成5个责任片,每个客户经理、信贷员就白天加黑夜、挨家挨户地上门排摸,手头都存有片区群众对贷款需求的第一手资料。目前,农合行共创建省级信用镇4个、区级信用村138个、信用户达9.4万户。

  第一时间送金融

  金融课堂送到村、下村走访明情况,只是农合行直面窠臼、力图突围的开始,实践“普惠金融”的“大戏”还在后头高唱。

  “百晓送贷”的随用随取使得农合行成为了“百姓身边的ATM”,实现了从被动放贷向主动营销、从单一信贷支持到多方位金融服务的转变。而真正得到实惠的是广大农户和小企业主,他们充分享受到了农合行安全、方便和快捷的金融服务。

  金清镇解放村种植户王仙志就是“百晓送贷”的受益者,让他喜出望外的是,他也能和城里的企业一样获得银行贷款授信:“原先贷款只能在生产资金短缺时才能去办理,如果急用时遇到休息日等特殊情况就十分不便。现在好了,事先授信,贷款时拿着授信卡就像取自己的存款一样,不再急得火烧眉毛。”

  以往,对农户首次贷款,银行要进行多方调查,最快也要三五天才能批下来,现在有了“预授信通知书”,从客户经理受理申请到贷款审批,30万元以下的贷款1天就能入账,10万元以下的贷款30分钟就能办好。办好贷款后,这钱就转到了农户的“丰收小额贷款卡”上,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取,用三五天半个月都行,有钱了可随时还上,不用不取不产生利息,用多少天算多少天利息,且利率优惠,彻底改变了过去贷款期限的限制,灵活方便。目前,个人贷款授信总户数10.2万户,占区域农户总数的80%。

  “我们还推出‘普惠·信用贷’‘一公里服务圈’等来和群众生活形成一个有效对接。”金时江说,经济新常态下的普惠金融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服务模式的创新。要针对新型小微金融需求特点,在客户准入、授权授信、业务流程、担保形式等关键环节进行再造,让客户“进得来”“贷得到”,只有根扎沃土,才能枝繁叶茂,结出丰收果。

  据悉,截至今年9月底,农合行贷款规模140亿元,其中个人贷款支持户数58304户,贷款覆盖面45.62%;小微企业贷款户数6369家,支农支小覆盖面位居区域首位。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