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乡村振兴进行时 美丽路桥入画卷
2018-04-12 09:20:33 来源: 编辑:叶成

  □全媒体记者  卢  凯 

  通讯员  梁小燕

  蓝天白云下,清澈的溪水穿村而过;村道小路旁、门前屋后整洁如新;花坛中的绿植、花朵随风摇曳……随意走进一个村庄,仿佛走进一幅幅恬静安详的田园山水画。

  近年来,我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域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出台《美丽村庄创建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建成了一批彰显特色的精品村、精品区块。洁净环保、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的美丽乡村正在路桥这片沃土上铺展开来。

  环境整治  提升乡村“颜值”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用来形容蓬街镇尚家村再合适不过。作为村里环境变化的见证者和亲历者,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小荣感触颇深:“如果没有环境整治的决心,就没有美丽乡村建设,也不会有如今的大变样。”

  漫步在尚家村公园,放眼望去,古朴的小桥,波光粼粼的河面,还有随处可见的绿荫,构成了一幅美丽乡村图。这个曾经杂乱无章的村子,以“美丽乡村”建出沿路绿化带,以“三改一拆”拆出文化广场,以“五水共治”治出尚家公园,拉开了水清、岸绿、路净、景美、人和相互融合的美丽框架。该村更是早在2015年就投入50万元,家家户户设置垃圾分类投放箱,成为我区第一个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试点村。

  乡村美不美,首先看“颜值”。日前,我区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区委副书记、区长叶帮锐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美丽先行,通过镇镇赛、村村比、户户看,打一场“污水不横流、垃圾不落地、杂物不乱堆、危房不住人”的全民战役。

  “尚家村式”的蜕变,也发生在我区其他乡村。近年来,我区全力打好“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治危拆违”、垃圾分类等环境革命组合拳,着力补齐农村环境短板。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区完成225个村5.1万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了2014—2016年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综合验收213个。拆除存量违法建筑62.52万平方米,拆后利用率78.34%以上。全区农村7个镇(街道)已配置垃圾清扫、清运一线人员1207人、环卫管理人员67人。

  连点成线  “盆景”变“风景”

  2月27日是正月初八,历经千年岁月的凉溪古道上,却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春耕繁忙景象。

  当天,桐屿街道凉溪村班子带队、党员带头,全村发动、全力推进,在不能使用机械的情况下,纯人力对抛荒梯田进行垦荒。目前,已基本完成十八丘田200余亩土地的开垦工作,花籽也已全部播种完毕,力争5月底花海形成规模。

  据该街道组织委员梁敏华介绍,未来,桐屿街道将依托飞龙湖生态区,把凉溪、小稠、民主等5个村串联成片,形成“五村连片”开发建设格局。根据规划,这5个村将立足各自的特点,连片开发,打造路桥旅游新高地、红色新地标。

  “处处山水诗,村村写意画。”随着美丽乡村不断刷新靓丽的“颜值”,展现绝美“秀气”的同时,我区还探索通过试点带动、循序渐近,形成“点、线、片”建设模式,将美丽乡村从“盆景”变“风景”,进一步彰显村庄美、田园美、环境美的风格和魅力。

  截至目前,我区已建成美丽乡村精品路线2条,省级美丽示范镇2个,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4个,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12个,52个重点村,61个田园式生态公园。

  此外,我区还将美丽乡村打造成为与田园相共融、与山水相互动,具有乡土特色和地域风貌的美丽经济带和集聚区:西起东风岘头林,东至黄琅五岛,打造农业主题的乡村田园风貌;北起峰江花木城,南至新桥前平桥的花木小镇,营造乡村人文之旅的南北轴。

  腾笼换鸟  焕发乡村活力

  “忽如一夜春风来”。今年,新桥镇金大田村农耕广场内的油菜花如期盛开,吸引诸多游客驻足观赏。说起金大田,路桥人都不会陌生。该村不仅是“田中有园,园中有田”的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也是我区“浙江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多年前,金大田村还是新桥镇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庄。该村村民老李回忆:“之前村里办了不少废旧电器、废旧塑料拆解加工厂,废弃的金属塑料到处堆积成山。”

  从“垃圾村”到“精品村”,金大田村不仅在环境上实现了华丽转身,近几年,更是借由生态公园内的陶艺体验馆、沙画工作室、扶雅书院等载体,吸引了络绎不绝的青年创客们,用“梦想”描绘出美丽乡村新画卷,潜藏在村里的古老传统,也随着这些年轻人带来的不平凡活力,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乡村不仅为了让路桥美在环境,最终目的是为了美在产业、美在经济、美在生活,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区以“拉高标杆、争先进位”为总要求,将大力打造美丽乡村精品村作为倡导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向群众作出一份庄严承诺。

  一到节假日,路桥人既可以选择到岘头林村,体验别样的农家乐;亦或到剑门港的海边走走看看,品尝小网海鲜……无处旅游的尴尬早已成为过去式。

  随着客流与商机的到来,“人气”转变成“财气”,“环境美”转化成“发展美”,村民的获得感不断提升。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