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听风、观云、看星空……
林志尧掌风云变幻65载
2018-05-23 10:20:16 来源: 编辑:叶成
  □全媒体记者  於徐阳/文  王保初/摄

  90岁高龄的林志尧和其他老人一样,过着悠闲的晚年生活,用他的话来说,“管好一日三餐,身体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

  但林志尧和其他老人不一样,他的心里始终惦记着一件事——预测天气,用他的话来说,“做好一天三次的观察记录,准确预报天气是最大的享受”。

  一场灾难后的决定

  林志尧气象生涯的起点,缘于一场灾难。

  有文本记载:1952年7月19日,第7号台风在黄岩与温岭之间登陆,普降大暴雨,过程雨量400—500毫米,时值大潮汛,洪涝为灾,温黄平原积水1—2米,陆地行舟,水稻全淹,历4天始退。台州地区死亡73人;大水后,沿海疟疾流行。

  当年才20岁出头的林志尧,无法忘记灾后的狼藉。

  当林志尧把他的决定告诉大伙时,大伙笑了,“天气预报是一个‘土八路’能搞定的事吗?”

  大伙笑过就散了,没把林志尧的决定当一回事。林志尧也没把大伙的嘲笑当一回事,反而拼命地找气象书籍来看。

  “金清港的一些老闸工凭借自己对天气的判断决定闸门的开合,老船工和老渔民们也靠着多年开船捕鱼的经验判断大风大浪。”林志尧把老渔民、老闸工、老船工当老师头,向他们讨教气象现象,尤其是遇到台风等天气时,都蹲在“老师头”的家里,实时看天,实时提问。

  听说动物对天气的感受比人灵敏,于是,林志尧就收集了黄鳝、蚂蝗、泥鳅、蛇等,装在玻璃瓶、箱子、笼子里养起来,并在屋前种起了桃树、柳树。在那个年代,这些都成了林志尧预测天气的“仪器”。他说,如果蛇出洞就说明天气要转变;蚂蝗往上爬、黄鳝把头伸到水上,预示着要下雨;桃花一般都在农历3月中旬开始开花,如果2月底就开花,就会出现“倒春寒”现象。那长期天气变化又该如何判断呢?这些跟风、云、雷、雾的变化有关。星星眨眼、彩虹上午挂在东南方向,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用来判断台风天气。

  看着这些“会说话”的“仪器”,林志尧特别起劲,早上8时、下午2时、晚上8时,一日三次的观察记录,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有人说,林志尧是“闭门造车”,只会纸上谈兵,那时大伙对他“播放”的天气预报持怀疑态度。

  然而,林志尧的出名是因为一场夏日午后的雷阵雨。那日一早,林志尧在观察气象时,预测下午会出现雷阵雨。于是,他通知乡里的村民,去盐场时记得带上雨具。

  万里无云的天空,怎么会下雷雨?将信将疑中,不少人也带了雨具。中午,村民们头顶火辣的太阳围坐在盐场吃饭,同在盐场的另一个大队村民编了一句顺口溜嘲笑他们:“好笑好笑真好笑,金星村民晴天带雨帽。”但14时30分左右,天空霎时大雨倾盆,隔壁大队的人个个成了“落汤鸡”。

  此后,林志尧就成了当地人口中的“半仙”。“遇到建房、结婚,田地要收蒲草、育秧了,盐场要晒盐了,经营户要进货了,都会跑来向他询问天气。”于是,林志尧成了忙人。

  1964年,国家号召“大办农业、大办气象”,掀起了“一村办一个”气象哨的热潮,林志尧也在这一年成立了气象哨。

  生活变为一组组数据

  林志尧住在金清镇金星村农田旁边的一座二层小楼里,东侧一楼的墙上挂满了奖状。奖状间,夹杂着一份剪报,林志尧尤其看重它。

  事情还得从1972年2月讲起,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提出想去杭州。

  当时,杭州正下着雪。43岁的林志尧被省气象局提前叫到杭州,同来的还有其他100多名气象工作者。他们被赋予一项重大任务:预报2月24日尼克松到杭州的天气。

  林志尧记得,那个讨论会上,争执声一片,但一直没有结论。林志尧“很大胆”地预测,当天将是晴天,结果却遭到众人质疑。

  2月24日的杭州,日照雪止。为此,林志尧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他的气象哨也名声大振。

  名气大并没有改变林志尧的生活。为了获得第一手气象资料,他风雨无阻,即便是台风也从不间断。他说,记得十几年前造金清闸,所用的雨量和风力、风向等数据,都是从他这里直接调用的。

  后来,气象哨成了大学教授、学生的实践基地。林志尧说,记得有一年浙江农业大学的教授带着一批学生来到气象哨实践学习。晚上,我带他们观看天象,告诉他们天上的星星闪烁得很厉害,过两三天就会有台风。当时,教授不以为然,学生们也不相信,直到第三天,就在教授和学生们离开的当口,台风如期而至。学生们顿时佩服得五体投地,教授也直对学生们说:“要多下基层,向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学习。”

  这么多年,气象哨迎来送往了不少“高级”气象专家,唯一不变的是那些简陋的风向标、风速仪、百叶箱等气象设备,林志尧用这些写下了一组组数据,绘制成简单的未来一个月的气象预报述语,寄到金清镇许多村的村委会和周边的一些农业大户手中。

  金清镇葡萄种植大户黄小林便是其中一位。“老林给我们的预报对我们搞农业的人很有用。”他说,“老林的天气预报能和传统节气联系上,方便。”

  为了更多的人能看到当地天气预报,区农林局还在《今日路桥》报纸上开了气象专栏,将林志尧寄来的报告进行刊登。

  “记录数据只是一部分,更多的还要靠自然界万物的变化来判断。”在林志尧的眼中,自然界中飞禽走兽、鱼鸟花虫的异动,以及风云变化等,都蕴藏着万千气象。他也逐渐总结出不少与动植物相关的气象谚语,如“河蚌开口暖洋洋,闭口天要冷”“植物中午不收露,定有雨或雾”等。

  后来,林志尧慢慢琢磨出了与风云变幻相关的150多条民间气象谚语,“东方架起猪头云,台风要来临”“天上豆芽云,地下晒死人”“上午阵雨云,下午晒死人”等。

  不退休的家庭气象哨监测员

  前前后后总结归纳出的600余条气象谚语,林志尧总觉得捏在自己手里可惜了。“尽管现在国家气象台、气象站都配备了现代化设备,气象事业有了大的发展,气象监测的准确率也越来越高,但我想,民间的‘土方法’还是有存在的意义。”

  林志尧找到了他熟悉的美术老师杨炳玲,请他画气象谚语插画。

  一句谚语,一幅画,这一画就画了3年。

  2009年,因为编撰气象谚语,林志尧成为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画有600多幅,一楼西边这一间挂不下,林志尧“艰难”地挑选出200余幅比较有代表性的画挂了起来。

  这满当当的房间,是林志尧最喜欢呆的地方。他常说,这些就是自己这辈子干的唯一的一件事。

  后来,林志尧又产生了将气象谚语编辑成书的想法。

  书编辑好后,书名定为《识图看天》,印刷了好几千本。偶尔,当地学校也会组织学生过来参观,林志尧总会一遍又一遍地给孩子们讲讲画里的故事。孩子们临走时,他总让孩子们带本书回去,有空时读一读,增长点知识。

  “孩子们喜欢,觉得这个东西有意思,也愿意去学习这些,我觉得坚持下去是有价值的。”如今,林志尧家中已没有了瓶瓶罐罐、蛇虫鼠蚁,生活渐趋“无聊”,但他依然放不下听风、观云、看星空。

  每晚19时30分,他就会守候在电视机前,看完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后,再看台州台的,判断下自己的预测。

  让林志尧放心不下的是近年来的气候。近几年来随着台州地区气温的升高,会带来降雨量的猛增,而频降的暴雨会让雨水很快地流入大海,而不被泥土所吸收,这就容易导致暴雨过后的干旱天气。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