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一万小时究竟有没有用
2019-09-10 09:49:37 来源: 编辑:罗淑尹

  □荒  流

  前些天看逻辑思维的视频节目:《即将到来的社会阶层》,谈及了中国教育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其中提到了《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的一个观点,即什么东西做好需要花一万小时。

  这个“一万小时”的理论,大多数人都很熟悉了。但逻辑思维的这期视频中谈到了另外一个观点,也是我们身边绝大多数人都忽视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如果方法不对,你花的这一万小时就可能完全没用。

  总的来说,思维方式、周围环境以及境界等因素,比花笨功夫要重要。

  当然,一个人想要成功,一定的智商是必要条件。《异类》作者的标准是智商120,或许我们不喜欢这个数字,但是有时候承认现实也是一种勇气。若我们无视一些客观的事实,总是穿着皇帝的新装麻醉自己,最终只会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害了自己。

  其次,家庭和生活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这里所说的家庭和生活环境不是简单地以经济收入和地区发展程度来划分。好的环境能有利于人在身体和心智上成长,能够培养他们对生活积极的态度,激发他们的潜力。譬如,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来自农村的穷苦人家的人,他们不仅事业有成,而且做事情很大气。他们的父母,有可能只是普通的农民。但是只要你接触一下他们的父母,就能感受到他们的善良正直,愿意接受新想法,而且生活态度非常积极。反过来,我们也能见过许多人,非常聪明,但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还有一些非常美丽,但谈吐却很平常,思想空洞。这些都和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关。

  有了这些就一定能成功吗?当然不是,要知道这世界上还有一个叫做“运气”的东西,这是每个人都无法自己把握的。但除了“运气”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方法。

  就譬如一万小时,对于成功做成一件事来说是必要的。但是不是只要坚持了一万小时,就能出类拔萃了呢?这又是大错特错。这里有四个经常性的误区。第一,就是简单的工作重复一万小时。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重复容易的题,考试成绩就上不去。学了一点点编程技巧,一开始还能挣不错的工资,但接着就守着这些技能低水平重复,有一天就可能被计算机编程而残酷淘汰。第二,就是习惯性失败。这一种就和前一种相反,好高骛远,不注重学习,也懒得总结教训,不断地在低水平捣鼓东西,就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如此花的时间甚至还不止一万小时,结果甚至是适得其反。第三可以被称之为“林黛玉”式困境。本身非常有才气,但才华越高,就越在自己的世界里精进,对外界也越排斥,外界也排斥他,结果即便他成了业内的高手,但得不到市场的接受、社会的认可,这其实是蛮悲哀的一件事。第四就是狗熊掰棒子。一万小时的努力需要一个累积的效应。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程度地复用前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都是从头开始。希腊科学体系和东方工匠体系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是记录的,后者是凭经验摸索的,以至于前者能在一代一代经验的基础上进步,后者只要师承关系断档,就只能再一次从头摸索。读书若也是这样,做了一堆题,相互的关系没有搞清楚,学得的只是一些零散的知识,换一道题就不会做了,时间花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的确,以数量取胜最简单,也最非常符合人的直觉。有些年轻人以上大学之前就通读了二十四史为荣,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是上小学之前认识几千个汉字,有些人四处积累“人脉”。但实际上他们都犯了和爱新觉罗·弘历一样的错误,以为一只猴子只要不停地打字,就终有一日能打出莎士比亚的名句来。

  但实际上,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