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路桥教到阿拉尔
中职校六名老师的十年援疆接力赛
2024-11-18 15:24:30 来源: 编辑:叶成

  □全媒体记者 王君君 梁 佳

  见习记者 贾梦媛 卢伊扬

  新疆有什么?

  万年矗立的雪山,广袤无垠的草原,清澈璀璨的湖泊;还有心灵纯净的作家李娟和热情好客的牧民,更有不远万里,为这片土地带去知识和希望的援疆老师。

  自2014年开始,路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响应国家号召,先后派出了5批6名老师赶赴阿拉尔市,参与援疆工作。

  今年6月底,杜莹老师圆满完成援疆任务、载誉归来;8月底,张薇老师接下接力棒,奔上了援疆之路。

  参与教育改革,做好师资培训,促进职业教育发展……10年时间,在援疆老师一代接一代的努力和传承下,新疆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有一句很响亮的玩笑话,却道出了人们对阿拉尔职业技术学校的高度认可,“台州最好的职业技术学校在阿拉尔”。这句话,不仅是对援疆教师辛勤付出的最好回应,也是对新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美好见证。

  冲动,让我一往无前

  如果生命有长度,有一段印记,就是冲动时光。

  刚刚结束援疆任务的杜莹老师爽朗地说,自己之所以援疆,就是源于冲动、源于热爱、源于尝试。“冲动就冲动,既然决定了,就要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

  来自山东的杜莹有着北方人典型的爽朗,从开始采访到结束,笑容就没有离开过她的嘴角,哪怕说起自己接到援疆指令,恰逢儿子初三要参加中考,都是一副豁达的神情:“就是因为儿子和家人的全力支持,我才坚定了援疆的心。”

  杜莹所教授的课程其中一门是建筑CAD,简而言之,一般就是指大家口头说的画图纸。她坦言,即便自己称得上是一名老教师,但是去了阿拉尔后,也遇到了不少挑战:“由于地域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要不断调整教学方式,让那里的学生听得懂。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要尝试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方法,引导学生们去主动思考和探索。”

  有着20年教龄的她,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传帮带。“我们路桥学校建筑专业组的老师有20多位,但是那里教建筑的老师只有两三位,真的太缺人才了。”杜莹说,为了尽快帮青年教师成长,答疑解惑、布置任务、听评课成为日常工作。

  组织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的教学活动,开放自己的课堂让青年教师参与进来,指导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共享路桥的优质教学资源……这一年半的援疆时光里,倾囊相授成为杜莹的关键词。

  “我带的徒弟现在已经在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说起援疆成绩,杜莹有小小的自豪,回来没多久,新疆学生张凯祥也在微信上激动地告诉她,他的高考成绩进入了三校生升高职普通类前十。

  对于老师来说,学生的喜报和认可,就是最大的荣光。

  现在,张薇老师接下了接力棒,正在这条路上奋勇前行。从初到时的“忙碌且不适应,想家,有莫名的孤独”,到如今的“随处可见‘台州援建’,让人倍感亲切,思乡情绪很少浮现”,两个月的时间,让张薇这位年轻的援疆老师,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在阿拉尔见到张薇后,她不停地说:“一起援疆的老师都很照顾我,我现在过得很滋润,已经波澜不惊了。”

  她说:“不要一味低头赶路,错过了沿途美好的风景。当你萌生了想法却又纠结时,就勇敢迈步去试一下。”

  (下转3版)  (上接1版)

  克服不适,是成功第一步

  阮薇是学校里第一批援疆的老师,和所有援疆人员一样,激动和忐忑成为接到通知时的心情。

  阮薇首先展示的是一张阿拉尔广场景观之一的“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的照片,这个纪念馆展示着359旅的革命精神和历史贡献,也激励后人不断前行,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力量。

  刚去新疆时,阮薇说自己就是秉承着“一定要发扬359旅部队吃苦耐劳传统美德”的信念,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作为一个南方姑娘,到了新疆,水土不服、气候干燥的现实境况,让她出现了严重的皮肤过敏。

  新疆有多干?入疆不到一个小时,记者便被干到喉咙干痒导致干咳,一口气喝掉了510毫升的矿泉水。而入住的酒店不仅提供2瓶常规的矿泉水,还放了一瓶2.5升的;洗好的衬衫,挂在室内两个小时便干了。

  过于干燥的天气,即便吃了好几个星期的息斯敏,但对阮薇来说,丝毫不见效。“后来,一起援疆的中医让我用马齿笕一起内服外用,总算慢慢好转。”

  即便身心俱疲,但是阮薇丝毫没有懈怠教学工作。“我教的学科是计算机。”那一年,学生参加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员通过。这给了阮薇莫大的信心和鼓励,随后她也被聘为教科研副主任,经常被邀请参与跨专业教研活动。

  就这样,“阮老师教研活动讲座”举办了一场又一场。

  气候干燥这个难题,第二批援疆老师蒋灵炳就巧妙地避开了。

  除了多喝水,他就地取材,在卧室里布置了“水阵”——把灌满水的矿泉水瓶沿着墙角,放满整个房间。

  “这样就不用担心干燥问题,所以我在那边适应得很好,完全没有问题。”蒋灵炳自豪地说,“新疆的夏天很舒服,只要站在树荫下,基本就不会出汗;那里的冬天也很不错,只要把手放到被子上,立马就能感觉到手心开始发热。”

  2020年,已经担任学校副校长一职的他,带队回去了一趟。作为数控老师,让他感觉最欣喜的是教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十步,我只能教到九步。现在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都很好了,说明我们援疆工作是非常成功的。”

  “我想等孩子再大一点,带着全家再去一趟我呆了一年半的地方,让家里人都感受一下。”蒋灵炳说。

  而对于阿拉尔的群众来说,他们心中感激每一个来自浙江的援疆人员。在沙漠之门,那里的工作人员指着我们正在援疆的项目说:“你们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真的非常感激你们。”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见到管敏超老师时,他正弯着腰,在教室里认真地指导学生操作机床。

  随后,他一边捶着后背,一边腼腆地打开了话匣子。作为机械老师,管敏超是在2020年2月开始,和校长何日荣一起去援疆的。

  恰逢疫情,接到消息的两人,又激动又担心。家里人得知后,也是百感交集。但是援疆的决心,却如“磐石无转移”。

  回忆起那段特殊的时光,当时身担领队一职的何日荣,如今再陈述时,仿佛在说一个故事。“一开始说2月份去,同事和朋友一起提前欢送我们,结果因为疫情我们没去;过段时间又接到出发通知,大家又来欢送我们,我们又没走成。”何日荣说着说着忍不住笑起来,“我们被欢送了两个月,才真的送往新疆。”

  到了新疆后,如何做好对接工作,如何确保隔离期间,自己队内60名老师的身心健康成为何日荣那段时间的重心。

  “为了丰富大家的隔离生活,我们想方设法举办各类活动,但都是‘云活动’。”他说,那时候,他们还举办了一场云唱歌比赛,参加比赛的老师唱一首歌传到群里,然后进行云评选。结果出来后,又特地制作了电子奖状,举办了云颁奖。

  隔离一结束,整个援疆团队立马投入了工作。“一年多的时间,我们60位老师与当地94位老师建立了‘传帮带’师徒结对;促进台阿两地6所名校结对,创建名师云上工作室,确立‘传帮带’名师工作室3个,开展活动10次;2位优秀教师还被抽调到师市教育局教研室担任专职教研员工作;开设讲座15次,公开课、示范课等209节。”何日荣说,成绩属于大家。

  而对于管敏超来说,到了学校后,最直观的感受是那里缺老师:“我是教机械的老师,你刚刚看到的就是我的实操课。但是在那边,我三个学期教了三门不同的课。”

  第一学期教理论知识,第二学期教数控操作。“到了第三学期,那里新办的大专院校缺老师,我又去顶替大专老师,教材料力学。”管敏超说,援疆经常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工作岗位和内容,“我是钳工专业的高级技师,援疆期间的每一次教学调整,对于我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也是一次机遇。”

  为了教授好这门课,他极其认真地找资料、备课。“那学期,一周至少有三四个晚上要备课到12点以后。”原因无他,传道授业解惑是基本职责,“更不能让自己教的学生什么都不会,或一知半解。我们代表的是台州教育形象。”

  除了自己会,管敏超和所有援疆老师一样,日常和自己结对的老师一起探讨业务,一起共同成长。“我们也会和学生打成一片,日常一起打篮球什么的。有空暇时间,也会邀请学生一起做饭吃。”

  “作为援疆老师,我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和那里的老师共成长、共进步。”何日荣说,援疆的时间只有一年半,但是在这段时间里,要把自己的本事留下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毕竟在那里,只要知道你是援疆的,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群众,都会对你高看一眼。”

  援疆,教会我爱人

  “对于我个人来说,援疆后,我更能体会我老婆的辛苦了。”蒋灵炳的另一半是医护人员。

  “我爱说话,又是个大嗓门,有时候一着急声音就更大了。以前,经常讲着讲着,就把我老婆讲哭了。”说完,他随即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到新疆以后,我就开始想家人。想到家里面,小孩和老人都要老婆一个人照顾,她本来工作就忙,那段时间就更忙了。”

  “我突然之间就意识到,之前的自己好像一直很强势。”于是援疆回来后,蒋灵炳一改之前的态度,连他的老婆也忍不住问他“你怎么像变了一个人”。

  “他只是对老婆更好了,蒋老师的老婆很温柔很贤惠的,他自己本来是个‘宠妻狂魔’。”这是杜莹在聊天时,对蒋灵炳的评价。

  不过,对另一半更好这件事,在校长何日荣那里也得到了证实。

  在校园里走着走着,何日荣也突然感慨道:“要说援疆还有什么收获,就是回来后,我们都更爱家人,更能体会另一半的辛苦和不易。”

  所以,对于援疆老师,区教育局和学校都会给予他们的另一半或家人更多的方便。

  管敏超的另一半也是老师。为了能让他安心援疆,在多方协调下,把她交流到主城区的学校教书,方便她更好地照顾家里人。

  “这几年,我们同批援疆老师的感情也越来越好,一年总会聚个几次。而且都是以家庭的形式聚在一起,就像一大家子。”管敏超说,如果还需要援疆,“当然可以,没问题。”

  记者手记:

  援疆是一场双向奔赴

  援疆的意义是什么?援疆,不仅仅是一次单向的援助和付出,实则是一场双向的奔赴和成长,是一场关于教育、文化以及人性的深度交流与融合。

  援疆教师告别家人,远赴万里之遥。他们与当地教师共同交流、探讨业务,推动了双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碰撞与融合;与当地学生共同成长、双方奔赴,构建起师生之间的深厚友谊和相互信任;与当地群众互相理解、彼此尊重,成就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更让援疆教师深切体会到了教育的力量和价值。

  这十年里,每一位援疆老师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十年时间,新疆从曾经的软硬件设施不完备,发展至如今设施日臻完善,援疆教师的技能也愈发丰富。每采访一名老师,我就对老师这一职业敬佩一分。尤为让我感慨的是,他们秉承授人以渔的理念,不仅成就了自己,更是增强了爱人的能力,学会了更好地珍惜家庭和感恩生活。

  援疆,是使命,是责任,是奉献,更是成长。为援疆教师们点赞,为这场伟大的双向奔赴喝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