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阮雅妮)夜幕初垂,十里长街的灯笼次第点亮。石板路上,人潮循着声音的丝线流动——6月29日晚,一场名为“声动·传承”的情景宣讲正在古老街巷间铺开。
来自浙江省郑岩滨理论宣讲名师工作室的青年宣讲员们精心编织的这席声景盛宴,将理论从纸面剥离,融入千年商都的肌理:牌坊的厚重、故居的幽深、古桥的流水、驿站的烟火,都成了天然讲台。
活动以河西牌坊的《长街四韵》拉开序幕,宣讲员的声音在古老的街巷中流淌,交织出“古韵、商韵、景韵、风韵”的诗意画卷。参与者循声前行,在杨晨故居邂逅《老友记》——清末杨晨“穿越”而来,探寻路桥从商贸传奇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密码;福星桥畔,《福星桥的故事》在潺潺水声中诉说石桥承载的岁月变迁;邮亭古驿里,四位宣讲员化身主播,在《台州美食何以破圈》的烟火气中解码黄琅青蟹、小稠枇杷等美食背后的“台州风味”与“四千精神”……
现场观众王泺童跟着宣讲员的脚步走完了全程,她一边倾听宣讲,一边欣赏长街美景,她激动地说:“我是土生土长的路桥人,但也是第一次以这种深度学习的方式去逛十里长街,听了宣讲员的宣讲,让我对长街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为此次活动发起人的郑岩滨,还有另一个身份——区文化特派员,从派驻路桥街道古街社区开始,她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讲“活”十里长街。在接受采访时她表示,这场宣讲是工作室创新青年宣讲方式的一次新尝试,也是文化特派员项目的一次新实践:“我们选择十里长街作为‘讲台’,因为它承载着路桥的千年气韵。通过情景交融,让理论‘声’入人心,激发青年对文化传承的自觉。”
活动在夏夜流光中落幕,但回响未息——参与者纷纷表示,这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次精神洗礼,为路桥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活力。据统计,本次活动覆盖十里长街八个宣讲点,累计吸引观众超2000人次,未来工作室计划将这一模式推广至十里长街更多点位,并探索更多宣讲模式,让“声动·传承”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