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管志帆)当青年人遇上工匠们,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日前,区政协联合区总工会在香港青年产业园开展“匠心传承,青春赋能”系列活动之第一季——“成为工匠”主题活动,邀请王英、陈伟、肖义、郅珍宝、张秀洁等工匠代表“现身说法”,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对工匠精神的诠释。
“记得刚进入恒勃技工学校时,我也曾迷茫过。周围有人说‘读中职没前途’,但我始终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此,在读书时,陈伟经常泡在实训室里反复练习车工、钳工技术,甚至主动放弃了周末休息时间。工作时,他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主动向其他老师们学习,把他们的经验和技能一一记录下来。这份坚持和努力,让他先后获得“浙江青年工匠”“台州工匠”“台州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什么是工匠精神?肖义说,就是像轴承和钢珠一样又轴又硬。“刚进厂时,我连轴承型号都分不清,经常手忙脚乱。但师傅们总跟我说‘在这儿,技术过硬才是真本事!’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为了练好技术,肖义白天跟着师傅学操作设备,晚上就加班学设备调试、换型和维修,常常把遇到的“问题”当成“课题”来研究。正是这种“不服输”的创新精神,让他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操作工,成长为八环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精益生产专员。
从一线操作工到管理者,从服务决策到培养人才,这段跨越二十年的职业旅程让王英深刻领悟:工匠精神不是某个行业的专属标签,而是所有职业通向卓越的共同密码;张秀洁一直以来致力于非遗创作,始终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追求,虽然过程有着万般困难,但她始终专注“择一事终一生”,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实现价值和成就;出于对汽车的热爱,郅珍宝一头就扎进了汽车行业,多年的努力和对品质的追求,让他先后获得“路桥工匠”“台州工匠”“浙江工匠”等荣誉称号。
台下,青年们对工匠代表们的故事听得仔细,思考得深刻。大家表示,通过聆听工匠们的故事,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更感受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此外,区总工会、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还就2025年路桥工匠和省级工匠的评选标准、流程及申报等作了政策解读。“路桥工匠成长信息评估细则最早于2021年出台,截至目前,全区共评选出309名路桥工匠。”区总工会综合工作部负责人郑子剑介绍,经过对细则的不断优化调整,今年联合7个区级部门重新印发了《路桥区路桥工匠成长信息评估细则(2025年修订稿)》,给更多的技能人才铺设更坚实的发展阶梯。
对于具体评选细节,如申报要求、配套政策支持,以及后续培育机制等,与会人员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疑问。部门负责人针对青年人的提问一一作了解答,现场交流氛围热烈。
下阶段,我区将充分发挥青年夜校作用,助力技能型人才培育模式的创新与完善,通过政策解读、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激发青年创新动能,培育更多新时代的工匠人才,让广大青年以“匠魂”立心,以“匠新”破局,以“匠行”致远,为路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更强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