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 王 紫 应文琪
“体脂肪含量明显好起来了,原来有35.2,现在只有27.3了。”
在路桥区第二人民医院减重门诊,医生正在为复诊患者杨永强解读最新的检测报告。听到自己的各项指标都在好转,杨永强心里很是高兴。这位50岁的患者,曾经因肥胖深受脂肪肝、高血压的困扰。
“肚子很大,减也不减掉,感觉睡眠质量都不是很好。”两个月前,下定决心的杨永强走进减重门诊。该门诊摒弃了单一科室的单打独斗,以内分泌科、营养科为核心,联合中医科、康复科甚至心理支持等多学科力量,通过联合诊疗模式,为患者量身制定科学的减重目标及计划。
“我们通常会建议患者从饮食控制开始,到中期了再把运动有针对性的加上去。”内分泌科主任周青拿杨永强的情况进行了举例,“像他的检测结果显示下肢脂肪含量超标,我们就会推荐他多进行下肢的力量锻炼。”
周青给杨永强定的目标是通过两个月的强化干预减掉原体重的10%,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中医科还为他辨证开方,配制了中药减脂茶进行辅助减重。
杨永强的显著变化,是减重门诊众多成功案例的缩影。作为“健省心”医体融合服务模式的重要抓手之一,区二院医共体从2024年就开始筹备“一站式”健康减重干预项目。门诊运行初期,先从医院内部招募超重员工进行试点,摸索出经验后,再面向社会进行招募,到目前已经开展十二批次的强化减重。
“同一批次的参与者,我们会拉一个微信群,每天在群里进行饮食、运动打卡。”周青说,减重门诊各个科室的医生也会在群里,有需要的参与者可以一对一进行线上咨询,“我们每周还会在群里发布减重成效,鼓舞士气。”
“大家在群里互相开导,会更容易坚持下去。”90后小李曾经也是减重路上的“失败者”,尝试过各种网上流传的减肥方子和健身房私教课程。参加强化减重后,她一期就瘦了20斤,现在又一鼓作气参加了第二期。“对我来说,最大的改变是在饮食结构上,现在吃东西前我会考虑这个东西到底能不能吃。”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减重门诊也在不断调整和升级服务。了解到不少年轻上班族饮食不便,医院食堂还推出了减脂餐服务。不同于多数医院的“代餐模式”,这里的减脂餐以本地时令蔬菜、肉类、鱼类等为主,搭配糙米饭,兼顾营养与口味。
据统计,目前减重门诊已服务慢性病患者超过1400人,有480名超重及肥胖人员被重点纳入减重管理,其中强化减重10%以上的有68人,60%的脂肪肝患者经两个月干预后明显好转,肝功能、血脂等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我们整体受管理对象的减重成功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这对后续推进这项工作是很大的激励。”区二院医共体党委副书记赵浩瀚表示,目前减重门诊1.0版本已趋完善,下一步将全力打造2.0版本——运用数字化平台,打造服务端和管理端,整合检验检查数据,通过数据分析识别潜在的健康风险人群,提前沟通介入,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出击”。
从“五高”共管工作站的“关口前移”到医院减重门诊的“精准发力”,路桥区积极响应国家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的号召,以体重管理为基础,通过构建“三位一体”支撑体系,推行“四维共进”管理模式,不断探索“健省心”医体融合服务的多种模式。
“我们希望能探索出一个比较适合我区的模式,可以服务全区老百姓,达到多病共防、‘五高’共管的目的。”路桥区卫生健康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新宁说,下阶段,路桥区将继续深化“健省心”品牌建设,持续开展“六进”行动,将“健省心”服务主动送到企业、学校、健身场所、机关、医院、村居等场景里,让健康关怀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