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陈伟民
近段时间以来,区交通运输部门持续推出了关心关爱货车司机的一系列举措,如开展“路见清凉,桥见美好”送清凉活动,上线“路运帮”小程序,为货车司机提供运输信息和维权服务等,从而让关怀触手可及,增强货车司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目前,我区注册物流企业500余家,总数量和规模均居台州市第一,每日场站发送货物6万多吨,年发送量2000多万吨,年交易额达200多亿元。而予以支撑的,是来往于此、穿行其间的6000余名货运司机和5000余辆货车。如何凝聚起货车司机这一庞大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区交通运输部门深化行业管理走出的重要一步。
从“服务密度”到“关爱温度”
我区在物流园区、检测站等地建立5个“司机之家”,24小时热水供应、淋浴设施、平价餐饮(一晚住宿25元,两荤一素套餐10元)、政策宣传一站式服务,让“以车为家”的司机们拥有真正的“暖心港湾”。
“这里能洗澡、吃饭、睡觉,像家一样温馨。”常驻大道物流“司机之家”的王师傅感慨道。更令人瞩目的是,“司机之家”升级为党建阵地,融入“妇女之家”“退役军人之家”等功能,创建“红色畅运”品牌,通过“三八关爱女司机”“夏日送清凉”等活动,让服务从“物理空间”延伸至“情感联结”。
据悉,目前在我区的货车司机90%以上为外地人,如何帮助他们把家安在路桥、把心留在路桥,考验着区交通运输部门关爱、服务这一群体的“颗粒度”。
在区交通运输部门和所在的运兴运输有限公司的帮助下,货车司机董师傅的孩子在本地公立学校——峰江小学入学。他说:“路桥真的太友好了,现在我的家人就在身边,我跑车更有动力,也更安心了。”据统计,通过与人社、教育部门协同合作,我区累计帮助60余名货车司机解决社保以及子女上学问题。
从精细服务到人文关怀,区交通运输部门让“赶路人”心生暖意,营造出友好温情的社会氛围,有效提升一座城市的吸引力。聚焦司机群体切身利益,区交通运输部门深入完善外地司机的社保本地化落地制度,重点解决外地司机社保谁来买、怎么买等问题,实现外地货车司机社保全覆盖,进一步强化货车司机的职业归属感和稳定感。
从“柔性执法”到“服务矩阵”
区交通运输部门以制度创新破局,印发《深化货车司机暖心服务实施意见》,推出“暖心八条”,以“优驾容错”模式平衡执法力度与温度。今年以来,3745件非严管路段违停案件以提醒驶离、首违免罚方式处理,让执法既有力度更显温情,精简优化货车道路运输证的办证流程,推行了货运车辆进城通行证的“一网通办”“一城通办”。今年以来新办证件657件,换证1419件,年审3510件。
聚焦货物运输的相关企业及个人贷款难等问题,区交通运输部门联合农商银行等开展“车轮上的金融”服务,签订政银企三方共建协议,降低贷款门槛,为货运企业授信5000万元,为全区货车司机群体授信5亿元。截止目前,已发放贷款金额达3100多万元,同时印发了《路桥区交通运输行业的企业纾困政策》,发放纾困资金90多万元。
我区深化货车司机服务赋能,基于“卡车司机在线”平台和“重载普货安全管理数字化项目”等应用的更新迭代,实现我区货车通行证办理100%数字化,基于路桥区智慧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和“路运帮”小程序,促进物流资源的集约整合、带动物流降本增效,有效解决货车司机找货难等问题。
从“服务赋能”到“反哺社会”
这份关爱激发了货车司机反哺社会的热情,他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将温暖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在今年“路见清凉 桥见美好”志愿服务活动中,货车司机志愿者们与交通部门工作人员、党员志愿者一同走进社区,为环卫工人、快递小哥等户外工作者送去防暑降温物资。一位参与活动的货车司机感慨道:“我们常年在外奔波,深知户外工作的艰辛,能为大家做点实事,心里特别踏实。”
疫情期间,货车司机们更是化身勇敢的“逆行者”。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主动承担起运送重点防疫物资的重任,日夜兼程,保障物资及时送达抗疫一线,为疫情防控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如今,我区货车司机党支部增至6个,行业投诉即办率达100%,“路小哥”品牌获评省级荣誉,涌现多名省市级“美丽货车司机”,司机群体也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在我区创建国家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时,货车司机群体积极响应,运兴运输公司率先推出“物流兴农”行动,利用自身运输优势,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将新鲜农产品运往城市,把生产生活物资送到乡村,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