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何家欢
“房子虽然还是旧的,但小区绿化环境更新了,生活在这里的心情也变好了”“改造后的小区停车位多了,还多了健身器材,小朋友也有了玩耍的地方”……
群众一句句真挚的话语,映射出我区用心用情深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的成果。如今在路桥,一个个老旧小区脱下“旧衣”,焕发新活力,实现了“逆生长”。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老旧小区改造,首先要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活设施。
最近,昌达大厦的居民们都觉得自己的生活又有了盼头,困扰他们的大厦外立面瓷砖剥落、空中架线杂乱、道路坑洼等问题都得到了治理。
昌达大厦竣工于上世纪90年代,时间久了,老房子的通病逐渐显现:外立面老旧脱落、弱电线路私拉乱接……“确实有很多问题,大家生活也不方便。”区建设局党委委员、城建科主要负责人林龙说,几乎每一个住在“老破小”小区的居民,都有不同的烦恼。
经过改造,昌达大厦外墙粉刷一新、楼道里整洁干净。“现在,整个居住区都焕然一新了!”采访中,几位正在路边聊天的居民告诉记者,原来他们住在这里比较“遭罪”,但是今年大厦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类似场景还出现在路桥各个老旧小区改造的过程中。今年以来,我区各地老旧小区通过新一轮改造,建筑外立面、楼道、道路等焕然一新,还通过对小区空间的挖潜整理,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让宜居感倍增。
截至目前,今年改造的老旧小区中,昌达大厦完成外立面拆除,完成外墙涂料施工85%,总体进度70%;朝阳新村(二期)完成外墙涂料施工25%,总体进度60%;田洋王村完成外墙涂料施工50%,总体进度60%;园丁苑(教师公寓)完成新增停车位510个、绿化修整80%、外立面改造100%,总体进度75%,计划今年完成全部改造。
聚焦群众需求 为幸福“加码”
位于路北街道的园丁苑为多层居民住宅,建筑外立面形式多样,建筑屋檐墙体脱落,室外小品、门头、围墙、楼道区域脏污。西门原先有一个小小的门卫室,一进大门杂乱感扑面而来。
如今,施工工人将建筑墙面重新粉刷,与两侧商铺风格相协调,还将在进出口加装可人脸识别门禁,提升小区整体形象;再往里走,居民楼下,原先的荒废小地块也正在变成一处健身场地,增设了一些老少皆宜的健身器械;小区里还对停车空间进行优化,机动停车位不减反增。
“当初小区改造时征集居民意见,我就提了一点要求,希望能把小广场改造一下,让我们能就近散散步、带带娃。”小区居民陈大伯看着眼前郁郁葱葱的小广场,如今愿望成真。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原来堆积杂物的小广场将“变身”为设施齐全、绿化完善的“游玩空间”,原本废弃的喷水池也将进行改造。
“老旧小区的改造要改到群众心坎上,我们在前期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着力改善小区公共空间整体面貌,清理了杂物、平整了地面,还在空间内增加了各类便民服务设施。”区建设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梁悦介绍,他们以创造“形象社区+生态社区+便民社区”为目标,对园丁苑各类功能分区进行优化,围绕广场景观,设置了入口景观区、娱乐休憩区、健身休闲区、儿童活动区等,提升小区整体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
今年,我区多方征集小区居民的意见,根据小区实际和居民意愿,从外墙改造、更换公共区域、安装健身器材等方面进行了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了小区居民的幸福指数。接下来,该局将妥善处理好改造过程中的多方利益诉求,并在改造过程中,积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精准锁定群众“急难愁盼”,通过改造解决居民生活的“痛点”,让群众实现从“住有所居”到“居有所乐”的转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