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循环:一场来自台州海岸线的蓝色救赎
2025-08-22 15:44:45 来源: 编辑:叶成

  □全媒体记者 贾梦媛

  在台州,绵长的海岸线承载着世代渔民“靠海吃海”的传统。然而,曾经的海洋并非只有丰饶,被随意丢弃的废弃渔网、渔具、浮球等塑料废弃物,它们“坚韧”难降解,可在海底存续数百年,形成吞噬生命的“死海区域”,严重破坏海洋生态平衡。

  如今,一场名为“蓝色循环”的产业变革,正让这些海洋垃圾蜕变为珍贵的“蓝色黄金”,不仅重塑了海岸线的生态面貌,更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创新之路。

  “蓝色工厂”点废成金

  走进台州齐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的车间,浓重的海腥味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成堆等待“重生”的废弃渔网、蟹笼,甚至还夹杂着一些小鱼小虾。在这里,这些海洋废弃物即将开启一场奇妙的“变身之旅”——它们要依次经过精密的分拣、破碎、清洗、熔融、切粒等多道工序,最终华丽变身为一颗颗如同米粒大小的再生塑料颗粒。

  而这些由海洋废弃物转化而来的再生粒子,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它们可以成为制作伞面、垃圾桶、遮阳网、机车配件等产品的绿色原料,真正实现了从海洋回归产业的闭环循环,让海洋垃圾的价值得到了充分挖掘和展现。

  作为台州首家“蓝色循环”示范企业,齐聚公司已成为区域海洋塑料废弃物处理的核心枢纽。可实现年处置海洋塑料废弃物2万吨,已取得11项技术专利。2024年,齐聚公司完成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利用4838吨,实现产值4161万元,税收478.7万元,显著减轻了环境压力。

  渔民变身海洋守护者 实现多方共赢

  “蓝色循环”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了一套可持续的利益共享机制。公司以远高于市场价的金额向渔民回收海洋塑料——例如尼龙渔网回收价可达6000元/吨,极大提升了渔民的积极性。同时,企业还从利润中提取部分资金作为专项基金,用于回馈参与回收的渔民。

  齐聚公司海洋塑料废弃物回收范围十分广泛,辐射浙江、福建沿海各地。通过在多地建立海洋废旧塑料收集点,引导废旧物资回收个体户参与收集海洋塑料废弃物,鼓励渔民将海洋中废弃的渔网、渔具、浮球等带回出售,在增加渔民收入的同时,也有力地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

  如今,在公司的带动下,许多渔村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收集网络,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民生改善的双赢局面,绘就了一幅渔民、企业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而在企业内部,齐聚公司的大多数员工集中在流水线的前端,负责斩料等初步工作。其实,从生产效率角度考虑,公司完全可以引进机械化设备来代替人工操作,但出于保障就业的考量,还是保留了相当一部分人工环节。

  这些员工大多来自附近渔村和农村,其中不乏年龄在60岁以上的员工,平均月工资可达六七千元。“蓝色循环” 模式为他们提供了难得的就业机会,让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劳动获得一份可观的收入。据了解,目前公司共带动了 70-85个就业岗位,实实在在地为当地居民拓宽了增收渠道,也为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技术跨越:从日处理3吨到20吨的蜕变

  自2023年加入“蓝色循环”项目以来,齐聚公司始终秉持着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持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技术改造,生产线也随之迭代升级,目前已经更新至第五代。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公司的日处理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从最初的3-5吨大幅提升至20吨,这一变化彰显了公司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对海洋塑料废弃物处理的高效能。

  (下转2版)  (上接1版)

  企业目前已建成5条专业化造粒生产线,可高效处理PA6、PP、PE等多种塑料材质,并正在申请HDPE与PA6混合分离材料的发明专利,成为浙江省首家通过海洋塑料(OBP)国际收集、加工双认证的企业。OBP认证已在全球20多个国家广泛应用,具有较高的国际认可度和权威性。通过该认证的产品可附加溯源码,消费者扫码即可了解原料来源和生产全过程,实现“从海洋到货架”的可视化追踪。

  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公司也丝毫没有放松对环保生产的高标准要求。针对生产线废气收集难、收集效率低这一问题,公司的塑料挤出生产线采用了半自动化设备+“双保险”废气收集的创新方式,也就是在挤出工序上方设置集气罩,并采用玻璃全密闭的方法,以此实现对挥发性有机物最大限度的收集处置,最大限度减少生产过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真正做到绿色生产、环保发展。

  “每回收一吨海洋废弃垃圾,就能减少一片‘死海’。”台州齐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何琪琦表示,“如今台州海岸线漂浮垃圾明显减少,海鲜种类和数量也逐渐回升,这就是最直观的回报。”

  从台州出发的这场“蓝色革命”,不仅守护了一方碧海,更为海洋塑料治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