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贾梦媛
台州市机电五金城的发展史,是浙江民营经济活力的生动注脚。
1978年,良一村借助改革开放契机,在下洋殿集市兴办废旧钢材市场;1994年路桥撤镇建区后,市场投资5000万元建成现代化交易中心,成为浙东南机电五金贸易枢纽;近年来,面对土地限制、电商冲击和周边竞争,市场启动东扩工程,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新路径。这个历经40余年的传统市场,正以“线上+线下”融合之姿,主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客户一代传一代,但现在只做线下肯定不够,我们正在筹备做自己的线上平台。”林朝辉经营着一家近30年历史的五金店。从父母手中接过招牌后,他亲历了市场从马路摊贩到现代商场的变迁。如今,他的百平米店铺里陈列着近八千种五金工具,拥有20名员工,还自建了工厂。但他最关心的,是如何开拓线上渠道、拓展外地客源。
像林朝辉这样迫切寻求转型的老商户,并非个例。在市场的另一角,贝贝五金店店主潘明霄已率先尝到创新甜头。去年,水管配件组装成“雷神之锤”“手枪”“金箍棒”等创意产品在网络爆火,于是他抓住先机,用成品展示带动配套工具热销,吸引散客和工艺品厂纷纷下单。“很多对五金一窍不通的小女生也为此走进市场,想亲自配一套‘雷神之锤’送给男朋友。”“一套成本三四十元,有些厂家一次拿几千套,网上售价翻倍也很抢手。”潘明霄的成功,为传统五金注入了文创与IP的新活力。
中午时分,快餐推车缓缓地从一家家店铺门前推过,在这里,许多商家平日里忙着打理生意,根本无暇顾及做饭,于是,快餐推车便成了他们解决午餐的便捷之选。要是在吃饭的当口遇上了前来询问产品的客人,商家们也丝毫不会含糊,左手稳稳地捧着饭盒,右手熟练地拿着筷子,热情洋溢地向客人介绍起店里的产品来,生意就这样在颇具生活气息的氛围里继续进行着。“早上七八点开市,下午五六点收工,这么多年了一直都是这样的节奏,都习惯啦。”按部就班却又充满烟火气的经营节奏,已然成为了五金城里再熟悉不过的日常画面。
台州市机电五金城常务副总经理郑林坦言:“近年来电子商务崛起,传统市场面临巨大挑战,进场采购人员减少,营业额下降,商铺空置率提高。”但他也表示,危机中蕴藏着转型的机遇。
目前,市场经营品类覆盖数控刀具、工控设备、紧固件等生产资料,近1500家商户中,既有林朝辉这样的一站式大型供应商,也有以潘明霄为代表的创新型小店。为应对挑战,市场在东城二层规划了2万多平方米的电子商务园区,分三期进行开发。目前一、二期已入驻27户商户,三期招商正在进行中。
电商园区作为市场转型的重要举措,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市场方通过培育电商人才、优化配套设施等措施,助力商户线上转型。目前已入驻的30余家商户中,不少已经通过线上渠道实现了销售额的显著增长。
“竞争激烈,但我们必须以危机感和紧迫感推进各项措施,为经营者和消费者创造更优环境。”郑林表示,市场将积极引导商户转变经营理念,推动传统市场与电子商务实现共赢发展。
从马路市场到现代化商场,再到线上线下融合的新赛道——台州市机电五金城的三次蝶变,不仅是自身的跃迁,也是浙江民营经济韧性、活力与创造力的生动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