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卢伊扬
夏末的鉴洋湖湿地东岸,水滨村白墙黛瓦、碧水环绕,显得格外宁静。近日,“海外传播官”小帕走进螺洋街道水心草堂,感受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哇,好大的铁门,还有对联!”刚一抵达,小帕便被草堂古朴的大门吸引。他放缓脚步,看着门楹上的对联,“半市半村聊葺茅茨避风雨,有山有水好留清白与儿曹”。这幅楹联不仅道出了路桥“半农半商”的地域特色,也透露出村民低调务实、重视家风的传统。小帕频频点头:“我能感受到你们对自然和传承的尊重。”
水心草堂建于2019年,整体为江南徽派风格,与周边鉴洋湖湿地融为一体。它是为纪念南宋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而建。叶适号水心先生,曾任兵部侍郎,罢职归乡后曾在螺洋讲学十六载。当地百姓早已在清代建毓英庙以颂其德,而如今的水心草堂,则立于当年讲学原址之上,续写着文化的薪火。
作为水滨村的文化礼堂,水心草堂远不只是一座静态的建筑,更是一个多元、开放的文化空间。
一进草堂,左手边便是毓英讲堂。阶梯式的座位、360度环绕的书墙,打破了传统教室的局限,观众与讲者几乎面对面。阳光从头顶玻璃外照射进来,照在阶梯与书架上,照出一道道天然的灯带。
这座极具现代感的多功能阶梯空间,已成为社科普及、阅读研学和非遗演出的常用场地,因其高颜值和实用性,还成了年轻人打卡的文化地标。
通过楼梯走上二楼,是充满宋韵雅趣的体验区。一排汉服悬挂于侧,书案上陈列着笔墨纸砚,游客不仅可以租汉服拍照,还可体验书画创作。“中国文化真的需要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它的魅力。”小帕感叹道。窗外是碧水蜿蜒、村舍俨然,窗内游客身着汉服、提笔丹青,风景与人文在这一刻重叠。
转弯步入“L”型布局的“有礼”实践区,图书借阅与文化活动相得益彰。桌椅可随意移动,适应读书沙龙、彩绘泥塑等不同场景。当天正好有几个小朋友在这里下棋,看到外国面孔,他们笑着用英语打招呼:“Hello!”
而下楼时,小帕又发现了细节的惊喜——台阶上贴着一块块色标:藕荷、竹青、水碧……这些命色灵感来自水滨村的自然景物,也是传统中国画中常用的色系。每一种颜色,都是对这片水土的诗意提炼。
回到一楼,吧台提供咖啡、茶饮,也可咨询周边景点。墙被巧妙做成书柜,目前收藏超5000本书籍,供读者借阅。
“文化在生活中复苏了。”小帕说,“水心草堂让我看到另一种可能——这里不仅有风景,更有‘活’的文明。”
如今的水滨村,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已成为全国文明村镇、省3A级景区村庄。村里成立的龙舟队时常在湖面训练,每年端午更举办龙舟表演活动。而从叶适讲学至今,数百年来,文脉从未断流。
正如草堂中那些无声的楹联、书墙、色标,它们不只是展示品,更成为村民与游客阅读、体验、分享的生活场景。
传统文化,正以一种亲切、开放、互动的方式,重回当代现场。而这一切,都被一位外国友人的脚步和目光一一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