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卢伊扬
40多年前,在路桥的集市上,用扁担挑着的三线鞋,是上倪村人谋生的底气;如今,这里生产的雪地靴已占据全国同类市场三分之一。
从上倪村分散的家庭作坊,到集聚发展的现代产业,鞋业的蜕变,既是一场从手工裁剪到智能生产的升级,也是一次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理念转变。
在这场产业升级中,一线工人、技术研发者与企业经营者携手同行,共同书写了一段从“拼价格”到“拼品质”、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型篇章。
从“手工裁”到“智能切”
裁剪车间的变化,是上倪村鞋业生产升级最直观的体现。
“我不识字,但看别人怎么做,两三天就会了。” 在台州路桥都市家纺有限公司厂房里,工人应师傅站在一台智能设备前,手指在屏幕上轻点几下,按下按钮。机器轰隆运转,刀片精准落位,几分钟的工夫,一大片毛绒布料就被切割成统一大小的鞋面材料。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切割好的布料收好叠整齐。
几十年前,鞋面裁剪工序完全依赖工人手持剪刀、尺子手工完成。一名学徒要熟练掌握这门手艺,得花费一两年时间。即使技术纯熟,一天最多也只能完成一百多双鞋面的裁剪,还常因技术差异或计数错误,导致大量面料浪费。
而现在,应师傅操作的已是第四代智能下料机。借助这类设备,一名工人日均可完成3000双雪地靴鞋面的裁剪工作。
机器的升级并非一蹴而就,每一次迭代都源于实机生产需求与技术人员的持续钻研。陈岩玲是嘉伟鞋帽厂的总经理兼技术负责人,他见证并参与了路桥鞋业切割机器的六代变革。
“第一代是20世纪80年代的‘牛头冲’,靠压力切割;三五年后,第二代‘龙门冲’出现,原理和第一代差不多;到2000年左右,第三代激光切割机和振动刀开始应用。”陈岩玲介绍道。
激光切割虽切口整洁、毛边少,但存在不环保、有异味且无法处理加厚面料等问题。于是,第四代刀片式智能下料机迅速普及——目前上倪村工业园区95%以上的企业都在使用。
而第五、六代则迈进AI智能阶段,可自动识别材料瑕疵、计算皮革最优利用部位,尤其适用于高端材料的加工。
路桥鞋业行业协会积极搭桥引智,引入智能切割设备,并组织企业参加培训。不少工坊在培训后实现了毫米级精度生产。都市家纺的总经理童品云算了一笔账:“智能机器把面料损耗从以前的15%以上控制到了7%-8%,也就是说每100平方米面料省出8平方米。”
从“拼数量”到“拼质量”
在陈岩玲的办公室里,一面墙上挂着各类专利证书。鞋底注塑成型模具、鞋底边压型机、拼接鞋垫、鞋面清理装置……这些关于雪地靴的实用型专利,都是从一线工人反馈中凝练而成的技术解决方案。
“穿雪地靴时,主要受力点在后脚跟。”陈岩玲拿起一只雪地靴,“我们要做的,是提高这个部位鞋底的舒适度。”他轻轻掰了几下鞋子,鞋跟在手中挤压、变形,又迅速恢复原状。他研发的一项关于提高雪地靴鞋底舒适度的技术,成功解决了普通雪地靴鞋底硬邦邦的通病,让鞋底具备良好的弹性。
鞋业的转变,还发生在经营理念层面。
“最早我们路桥做的鞋子叫‘三线鞋’,20世纪80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做鞋,挑着鞋子到码头,走水路去集市卖。”宝源鞋帽厂总经理叶宏伟,是路桥鞋业发展的亲历者。
早年,他不仅在本地做鞋、卖鞋,还闯到了湖南、广西等地,将鞋样放在当地店里推广。“还有人跑得更远,跑到石家庄、临沂去。”
(下转2版) (上接1版)
早年制鞋全靠手工和缝纫机,效率低、规模小。后来机器逐渐普及,叶宏伟感叹:“刚开始连故障都不会修,如今小问题自己处理,大问题打个电话,专业维修人员就会上门。”
2024年,宝源鞋帽厂捧回了“浙江制造”(品字标)认证。为了这份认可,叶宏伟在选材上从不妥协:“从面料、里布到鞋垫,全部用料扎实。就说鞋垫——我们坚持用厚款,成本更高,定价自然也高一些。”
在路桥,像他这样从“拼数量、打价格战”转向“拼品质、打价值战”的鞋企越来越多。
“和合履行”织就共富网
智能机器的引入为上倪村鞋业实现规模化生产奠定了第一步。与此同时,“和合履行”区域公共品牌的打造,不仅推动了产品质量升级,更成为连接政策、技术、市场与就业的重要枢纽。
“鞋首同心”共富工坊已为当地新增1200个“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3.5万元。“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元,还可以照顾家里,挺好的。”曾经农闲时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的王阿婆,如今已成为共富工坊流水线上的熟练工。谈起现在的工作,她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和合履行”是一项更具雄心的区域品牌计划,每一双雪地靴都承载着可靠的品质与对区域的承诺。“品牌才是出路。”路桥鞋业协会秘书长李俊东说道。他逐一走访多家工厂,推动更多企业加入“和合履行”品牌体系。
对企业而言,“和合履行”带来的效益实实在在。面对技术难题,村党支部与鞋业电商联合支部的党员组建攻坚专班,通过“一企一诊”精准对接,目前已帮助企业解决32项痛点难点;权威检测机构的专家进驻工厂,建立起覆盖“从一根线到一双鞋”的全流程质检网络;消费者购买时只需扫描鞋盒上的二维码,即可查看生产厂家、质检报告及品牌授权等信息,相当于为每双鞋配置了“身份证”……在上倪村共富工坊的三楼,设有一间路桥区鞋类产品检测共享实验室。虽然空间不大,但设备齐全,当地任何一家制鞋工坊或企业均可将产品送检。
从老师傅手持剪刀一针一线缝制,到智能设备实现精准切割;从挑担赶集、低价竞争,到扫码溯源、荣获“浙江制造”认证——上倪村雪地靴的蜕变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一个区域品牌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的生动写照,是一场“和合共生”的发展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