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 王紫
日前,在路桥区中医院康复科病房,脑出血患者沈阿公的儿子沈新毅,看着护工周兆杨熟练地开展护理工作,言语间满是感激。
这样安心的陪护体验,正是路桥区“护省心”服务项目破解陪护市场乱象、惠及万千家庭的生动缩影。
从“碰运气找护工”到
“专业团队护航”
沈新毅的父母都是“老病号”,过去找护工的经历让他至今心有余悸。“以前要么在病房门口遇到主动推销的陪护人员,要么靠熟人介绍,护工资质、技能这些一概不知。”他回忆,曾有一位护工因缺乏专业护理技能,给97岁的沈阿公翻身时用力不当,导致老人6根肋骨骨折。
这样的困境并非个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加剧,住院陪护需求持续攀升,但市场“行业混乱、价格偏高、质量参差”问题凸显。针对这一痛点,路桥区卫健局在全市率先打造“护省心”项目,由医疗机构与路桥区社发养老服务公司共同成立“医院陪护管理中心”,从源头严把护工“准入关”——所有护工上岗前必须接受严格的理论与实操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发证上岗。
路桥区中医院陪护管理中心管理员陈夏芳介绍,中心推行“岗前培训+岗位培训”的培训模式,每月组织健康宣教、应急处理等专项培训,确保护工既能完成洗脸、擦身等基础照料,又能衔接临床护理需求。
这种专业度在临床中尤为显著。“经过培训的护工,和家属自行聘请的家庭保姆差别很大。”路桥区中医院康复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李玲玲举例,卧床患者需每两小时翻身一次,护工能严格执行;鼻饲注食注药后的体位摆放等细节,护工也能掌握。
(下转4版) (上接1版)
从“糊涂账”到“明白单”
多重保障减负担
“一对一”三级陪护180元/天、二级陪护210元/天……在医院陪护管理中心,“护省心”服务内容与收费标准公示牌清晰明了,服务规范也同步公开,让患者及家属“消费有底”。
更贴心的是计费方式的优化。“过去不管患者当天几点出院,陪护费都是按全天算,现在上午8时前护工下岗不计费,8时到12时按半天收费。”陈夏芳说,这种精细化的计费方式,切实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
为进一步减轻家庭经济压力,“护省心”还在全省首创推出医疗陪护商业保险,对接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实现“低保费、高保障”。
在路桥区第二人民医院陪护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正帮患者家属池剑波在“护省心服务系统”小程序上上传资料,申请理赔。“只要上传出院记录、住院发票、陪护费发票等5样资料,保险公司就能在后台直接审核,特别方便。”池剑波算了一笔账,父亲生活不能自理,如今请专业护工一年能省2万多元,这次住院92天,陪护险就报销了1.44万元。
规范化管理筑根基
服务覆盖持续扩面
专业服务的落地,离不开严密的管理体系。“护省心”实行“双轨监督”机制:社会陪护机构负责护工的招聘、派遣和日常管理,医疗机构聚焦临床服务质量监管。管理员与护士每天巡查病房,及时纠正服务偏差。
同时,中心建立“三方测评”奖惩机制——结合病人及家属、医疗机构、陪护机构管理人员的评价,评选“服务之星”并给予奖励,对评分低的护工开展复训,多次不达标则暂停上岗。
“项目也切实解决了‘一人住院,全家奔波’的难题。”路桥区中医院工会主席、副主任护师郏晓君表示。
目前,“护省心”项目已覆盖路桥区6家设有住院服务的公立医疗机构,管理护工93名,岗前培训率、持证率、日常培训参与率均达100%。截至今年8月底,项目共惠及群众2758人次,节约78.1万元,群众满意度达94%;商业陪护险已完成理赔172人次,赔付金额47.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