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贾梦媛
每年五月的桐屿,是被枇杷点亮的。漫山遍野的枇杷树,挂满金黄饱满的果实,压弯了枝头。果农们在林间穿梭忙碌,欢声笑语与浓郁果香交织弥漫。
桐屿街道小稠片区地处路桥西部,片区以小稠村为重点村,辐射带动周边上山童、凉溪、东明、下庄卢等4个行政村组团发展。
二十年前,小稠片区还是一个集体经济几乎为零的薄弱地区;而如今,这里已成为片区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2000万元、村民户均增收超过万元的“中国枇杷之乡”。
一颗小小的枇杷,如何串起一条完整的共富产业链?桐屿用实践写下扎实答案。
从“靠天吃饭”到标准化种植
夯实产业根基
桐屿枇杷种植历史悠久,但早年由于种植分散、技术落后、管理粗放,枇杷品质参差不齐。“好的论斤卖,差的论筐卖。”果农增收困难,村集体经济薄弱,桐屿街道农技专家苏坚回忆道,“以前枇杷大多卖给罐头厂,一斤才卖一元多,后来罐头厂效益下滑,销路就更难了。”
转变始于对科学化、标准化种植的探索。当地组织农技专家和果农赴福建、宁波、江西等地学习,引进“路桥白沙”“洛阳青”“大红袍”等优质品种,并系统推广疏花疏果、套袋、矮化栽培等新技术。
推广并非一帆风顺。果农起初不愿接受矮化修剪——“树锯掉三分之一,还怎么结果?”疏掉近半果实更是让人心疼。2019年“利奇马”台风成了转折点:大风过后,传统高大树型倒伏严重,而矮化处理、树冠紧凑的枇杷树受损甚微。“我家四五百棵树几乎没事,新技术真管用!”果农任建荣说。实实在在的抗灾效果让果农信服,新技术迅速推广。
此外,村里还邀请省农科院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建立试验基地和规范化栽培核心区,开办“枇杷学院”“共富大学堂”,把课堂搬进田间。
随着新型肥料和科学管理普及,小稠村枇杷优质果率升至80%以上,精品果地头价从每斤三五元涨至二三十元,部分高端果卖到40元/斤,远销东南亚。
深加工激活产业新空间
实现四季增收
枇杷鲜果销售期短、附加值有限,如何突破季节限制、提升效益?桐屿将目光投向了深加工。让“一季果”变成“全年货”。
村民任月丽家中有一张传承四十多年的枇杷露古方,以枇杷叶、枇杷花、罗汉果等八味材料熬制而成,润肺止咳,已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村集体与她合作,投资建设符合食品生产标准的“阳光工厂”,推动这一传统技艺走向产业化生产。
如今,“阳光工厂”已实现机械化流水作业,透明化车间可全程参观监督,一个桶就能熬制1200斤枇杷露。任月丽也从家庭作坊主转型为村集体工厂的技术指导。生产线于2022年正式投产后,日产能达2000瓶,年销售额突破100万元。此外,工厂还推出枇杷饮,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尼日利亚等海外国家,2024年年销量逾10万瓶,带来经济收益约60万元。
产业链的延长,不仅填补了鲜果销售的空窗期,更创造出丰富的就业机会。“阳光工厂”已帮助50余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流水线工人每月收入可达4000元以上。工厂还鼓励农户利用农闲采集枇杷叶、枇杷花,以高于市场价一倍的价格回收,让村民实现“四季有收益”。传统枇杷露熬制技艺真正成为助推共富的“甜蜜事业”。
“枇杷+”文旅释放乘数效应
打造区域金名片
桐屿的探索并未止步于二级产业。街道进一步开发文创产品、打造文旅线路,推动农、文、旅三产深度融合,释放品牌乘数效应。
当地围绕“中国枇杷之乡”主题,融合音乐、敦煌等文化元素,设计出萌趣可爱的IP动漫形象“皮皮”,并推出琵琶演奏、飞天舞蹈等多种造型,衍生出胸章、抱枕、帆布袋、T恤衫等系列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
依托特色节庆活动,桐屿连续开办枇杷嘉年华、共富集市、星光音乐会等系列活动。今年的枇杷嘉年华活动期间,日均客流量达3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创新的“南官食令·调来嬉”市集,日均吸引游客超1000人次,年均销售额突破300万元,成为文旅融合的成功典范。
(下转2版) (上接1版)
此外,桐屿街道整合凉溪古道、十八坵田花海、天官桥游步道等生态资源,共同开辟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目前,已带动30余间闲置民居改造为特色农家乐和民宿,建成非遗工坊、半山观景平台、星空露营基地等网红地标,形成“吃住游购娱”全链条体验。
五村联动抱团共赢
创新机制促长远发展
为实现更大范围的共赢,小稠村创新体制机制,联合上山童村、凉溪村、东明村、下庄卢新村,实施“五村连片”党建联建,突破单村资源限制。
片区采取联合持股模式,成立全省首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联合会”,五村共同出资500万元组建小稠农旅发展有限公司,注册“稠记”商标,构建起“农合联+经联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的特色联动机制。
各村以资金入股“阳光工厂”共富工坊,享受年底分红;村民则可以枇杷加工工艺技术折价入股,占比5%,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通过这一机制,可实现人均年增收超10万元,真正形成“片区带动、村村共建、村民共享”的发展格局。
以片区农合联为主导,推动生产规范化,制定《产地证明标识管理办法》,完善标准化体系,建成300亩核心栽培区,广泛应用疏花疏果、套袋等技术,推行精细化管理,使优果率上升,实现户均年增收1.5万元。
推行品种优质化,主推“洛阳青”“桐屿白”等优良品种,引育改良的白沙枇杷售价可达近20元/斤,占全国市场份额30%。实行销售标准化,统一计量等级、价格及“路桥枇杷”地理标志标签,提升整体市场竞争力。“路桥枇杷”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多次荣获农博会金奖。
与此同时,片区线上线下协同发力,打通产销快车道。线上依托“阳光工厂”平台打造“屿你桐行”直播品牌,创新“片区搭台、网红带货、农户受益”模式,年均带动村集体增收110万元;线下与“鲜果巴巴”等企业达成采购协议,推动片区枇杷销量提升30%。
从单一种植到“接二连三”,从零星出售到品牌出海,桐屿依托一颗枇杷果,实现了集体经济壮大与村民增收的双赢。这条以特色产业为基、以全产业链为径、以共建共享为魂的乡村振兴道路,正展现出可持续、可复制的共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