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 葛星星 通讯员 陈港迎
不久前,金清镇金清港社区两户渔民因码头堆放渔网起争执,甚至动了手。该社区党委书记邵锦虹带着“三叔婆”们连续三天上门,厘清事实责任,帮着重新规划了堆放区域。最终双方握手言和,还一起加入了社区防汛志愿服务队。
在金清港社区,这样的暖心故事并非偶然,它有着深厚的精神传承。社区曾出了一位被大家誉为“小巷总理”的人物——金清港社区原党委书记陈定华。2013年8月,67岁的陈定华因病离开了人世,他在生命最后时刻留下一份“工作清单”,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社区前行的道路。这份清单里,全是关乎助力建设社区的事项。多年来,金清港社区接续推进的民生工程,正是对“小巷总理”精神最生动的诠释与传承,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社区工作者不忘初心,为居民谋福祉。
纾困解难办实事
“我跟着邵书记调解邻里矛盾、推进民生工程,深刻明白基层工作不是坐办公室填填表格,而是用脚步丈量解民困,用真抓实干填民心。”徐昊是金清港社区的青年社工,说起这些年的收获,他感触颇深。
近年来,金清港社区进一步搭建高效服务机制:依托“金心党代表工作室”,将24名镇级党代表引入社区,并设立每月10日为固定接待日,切实落实“群众吹哨、党员报到、党代表跑到”的响应模式。
居民反映社区路灯老化,工作室成员当天就到场勘查,仅用15天便完成32盏路灯的更换。针对青少年溺水隐患,“金心党代表工作室”又策划“大手拉小手”防溺活动,用玩偶表演故事的生动形式讲解安全知识。
“三叔婆,在行人。”在路桥老话中,“三叔婆”就是调解纠纷的“在行人”。金清港社区有个“三叔婆工作室”,成立10年来成功化解780余起矛盾纠纷。小到邻里漏水、大到劳资争议,都能通过“三叔婆”的调解找到解决方案,有效赋能社区基层治理。
服务群众聚人心
走进金清港社区会客厅,老秤、暖炉、粮票等旧物件依次陈列,墙上挂着上世纪的照片,诉说着金清港的发展史和奋斗史。每逢节假日,社区还会组织烧饼制作、手杆秤体验等活动,吸引不少海外传播官驻足点赞。
金清港社区文化礼堂建设之初,邵锦虹决定打造一幅再现金清港古街盛景的《金清港古街图》。为了还原历史原貌,她组织老干部、老渔民开了十多场座谈会,收集口述史料,最终,画里的渔行、埠头、老街都按照历史真实情况绘制,有据可依。
老干部扎根基层的初心,也感染着社区的年轻社工。面对“一老一小”的民生新需求,年轻社工主动接力,借助“邻距里”服务综合体,整合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妇女儿童驿站等资源,联合退休干部、社区合伙人,组建“邻聚力”志愿者帮帮团。
志愿者帮帮团开设“益企”暑乐营,承接“和合夜校”,还开展义诊、义剪等活动。社区老人有了休闲学技能的去处,孩子们也有了课后托管的“温暖港湾”,“邻里互助”的温情在社区生根发芽,老有所依、小有所乐的幸福民生图景在此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