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徐苗妙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四五”期间,我区在残疾人就业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截至10月底,全区已建成2家帮扶性就业基地、13家残疾人之家,累计新增残疾人就业983人,劳动年龄段持证残疾人就业率高达71.8%。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我区为破解残疾人就业“信息不对称”“技能不匹配”等核心难题所付出的持续努力。五年来,全区累计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17场,促成企业与残疾人的“双向奔赴”;同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28人次,课程涵盖电商运营、视频剪辑、面点制作等多元领域,为残疾人铺就了一条从“技能提升”到“稳定就业”的坚实道路。
技能赋能
让特长有处施、潜力被看见
“辞职后空窗了很久,心里一直打鼓,毕竟身体有残疾,担心找不到工作。”说起过去的迷茫,林敏仍有感触。2021年从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毕业后,他曾入职一家公司,但因腿部治疗需频繁赴上海就医,不确定的治疗周期让他无奈辞去了工作。在漫长的治疗周期里,“就业”成了压在心头的一块大石。
转机在2023年9月。通过区残联的牵线搭桥,他走进金卡达残疾人之家,人生的新方向就此展开。得益于残联组织的电商运营、视频剪辑等贴合新业态需求的职业培训,他的兴趣与钻研劲头被充分点燃。
凭借一股子钻研劲头,林敏迅速成长为该中心的“全能担当”:他独立完成所有活动视频的剪辑工作,记录下残疾人伙伴的每一次欢笑与进步;主动构思特色节目、担任活动主持人;耐心帮助其他残疾人进行手工制作。
“就业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我们打造一个班级的概念,让所有的残疾人都能发挥特长和优势,融入这个大家庭。”该中心负责人孙红伟介绍,机构目前吸纳30余名残疾人就业,对有特长、有爱好的,就顺着优势匹配岗位;暂时没有明确专长的,就安排到辅助性就业车间做手工活,让大家都能有事干、有收入,稳稳融入集体。
“能帮到大家,我特别有成就感。”采访中,他的话语真挚而坚定,“以前觉得自己是需要被照顾的‘特殊者’,现在在金卡达,我找到了被需要的价值,也想用自己的技能和努力,陪着更多同路人一起发光。”
在服务他人的同时,林敏从未停下自我提升的脚步——利用休息时间考取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报名参加评茶员培训班,在知识的海洋里持续充实自己。他的成长,正是区残联多年来深耕残疾人技能帮扶的生动缩影。
资源搭桥
让企业愿参与、岗位送上门
如果说技能培训是“授人以渔”,那么链接社会资源、推动企业参与,则是为残疾人搭建起“就业舞台”。金清镇联星残疾人之家采用“公建民营”模式,正是政企协同帮扶的生动实践——区残联依托公共资源搭建服务载体,精准对接有厂房、有产能的企业方,让帮扶既有政策支撑,又有市场活力。
这份协同的核心落点,便是后天肢残创业者陈清乐。他名下拥有自己的厂房,具备稳定的手工活资源与经营管理经验。“一开始是真不敢接,厂里生意本就忙,又不懂残疾人之家的运营,怕搞不好耽误了大家。”回忆起2024年接手残疾人之家的初心,陈清乐的话语朴实又真诚。
(下转4版) (上接1版)
但在区、镇残联多次沟通与“全力协助”的承诺打动下,这份爱心终究战胜了顾虑,“领导这么信任,能献爱心是光荣事,不如试试看,做不好再调整,做好了就是双赢!”
接手后,陈清乐将自己工厂的手工活引入残疾人之家,让残疾人既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又能在集体中找到价值感。如今,他的妻子也全力投身管理工作,而陈清乐即便工厂事务繁杂,也始终坚持每天抽出时间过来。
“联星残疾人之家之前依托养老院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镇里重新选址搬迁后,多亏了他用心打理和真心付出,现在这里越办越好,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金清镇残疾人专职委员蒋女士对陈清乐的付出表示感谢。
今年7月底,依托联星残疾人之家建立的残疾人帮扶就业基地正式揭牌,更让帮扶就业迈入“稳定化、规范化”新阶段。国华众联(杭州)科技有限公司与6名残疾人签订劳动合同,每月发放不低于最低工资的报酬并缴纳社保,还提供长期稳定的加工产品与文体活动、技能培训、康复训练等全方位服务。
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罗新生表示,下一步将以基地揭牌为契机,广泛链接社会优质资源,推动“残疾人之家”帮扶性就业基地建设,帮助残疾人朋友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多种形式就业,让残疾人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从技能赋能到资源链接,从岗位适配到基地稳岗,我区用精准举措破解残疾人就业难题。政策的精准滴灌,让“就业有门、增收有路、生活有盼”成为现实,也为共同富裕写下了最温暖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