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科创沃土 赋能产业升级
路桥:向“新”而行 动能澎湃
2025-11-03 15:08:36 来源: 编辑:叶成

  □全媒体记者 王恩兴

  连日来,位于新桥镇飞达科技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有序作业,各条生产线机声隆隆,一派繁忙景象。今年以来,企业产销势头持续向好,前三季度产值已达去年全年产值。

  近年来,我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力构建要素齐全、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系统,努力塑造发展新优势,激发经济新活力。1-9月,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为24.2%。

  完善政策体系 厚植创新沃土

  作为一家专注于新能源电子元件和配电领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飞达科技每年研发投入占比达5%。企业参与编制了电线电缆行业标准、国家民用标准和电机引出线行业标准等近6项,拥有专利76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

  “企业从小到大,产品从粗到精,靠的就是创新这把金钥匙。”公司董事长施荣兵说。“我们将‘全生命周期开发’作为目标,即使整车报废,我们这根线依然能正常使用。”

  不仅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飞达科技还持续加大技术改造投入,让生产线变得更加智能高效。在企业去年刚投产的智能智造基地,改造之后的13条连续硫化生产线,每分钟产出比原来快了10米以上,日均产能接近11万米,比老厂提升了20%。

  企业创新还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我区在全市率先发布《路桥区加快民营经济创新区建设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三年(2025-2027年)实施方案》,明确民营经济创新区建设路径,出台“十一大行动”及《重点指标清单》,形成“1+N”政策文件体系。

  与此同时,我区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能力水平,设立2亿元路桥科创人才基金,并创新“路科保”专属保险产品,设立4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池,更好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搭建多元平台 实现拔节生长

  资金有限无法持续地进行高成本研发投入、科研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相对缺乏……这些是我区中小制造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痛点。

  传统制造如何“破茧”向新?为此,路桥做出了尝试,采用“国企混改+服务总包”模式,探索国企投资搭建市场化新型科创平台,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人才团队共建路桥智能电驱动中心,为机电产业提供“一站式”创新服务。

  台州路桥恒金电驱动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瑜说:“我们采用‘共同研发、收益共享’的模式,这既为企业减了负,也让平台能‘自我造血’,形成‘研发—转化—收益—再研发’的良性循环。”

  智能电驱动中心一成立,浙江普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便率先签约,联手攻关下一代泵用控制器技术。普汇电子董事长杨烨照坦言:“我们希望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让多方共赢成为可能。”

  目前,我区正纵深推进“一圈双核多园”科创平台布局,突出台州飞龙湖科创基地首建区的引领作用,按照“1+N”体系加快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与高能级平台矩阵。概念验证、检验检测、中试基地等一批高品质公共服务平台也同步推进,推动创新资源集成与市场化运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源头活水”。

  加速成果转化 推动深度融合

  从无水智能马桶到工业智能装配机器人技术再到产品表面缺陷视觉检测技术。前不久,在横街镇举办的路桥区校地合作——“机器换人”成果发布会暨之江同心·新知新质圆桌会上,来自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浙江大学的专家们,将实验室里的创新技术“搬”到了企业的面前。

  除了集中展示科技成果,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分别与横街镇、蓬街镇签署了《长三角协同创新工作站共建协议》,让科研成果与市场有了更多擦出“火花”的机会。

  为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路桥做了不少工作: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与“一企一策”精准辅导,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围绕省“315”科创体系领域,摸排腾达建设、亿利达风机等龙头企业技术需求,联合高校申报“尖兵”“领雁”项目,布局实施区级“5+X”科技计划,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产业链带动创新链,创新链离不开人才链。我区还推进人才“企业认定、政府认账”机制,实施“科技副总”选聘计划,促进人才有序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