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卢伊扬
天气渐冷,鑫家鞋帽厂的生产车间却“暖了起来”。
日前,老板陈增林接起电话,听筒那头传来老经销商熟悉的声音。对方不仅对之前订购的一万多双新款雪地靴反馈热烈,还准备加单两万双。
从过往数千双的爆款峰值,到如今累计三万多双的订单量,这款让市场青睐的“香饽饽”,正是厂里耗时半年研发的可加热雪地靴。
把“发热芯”装进鞋底
“传统雪地靴保暖性还是不够。”厂里的年轻掌舵者陈志伟,是这场创新的发起者。今年3月,带着在外积累的行业视野返乡,他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路摆在父亲陈增林面前。
“类似的产品有在做,但他提出的想法不一样,更考验技术。”陈增林坦言。雪地靴市场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是继续在红海里拼杀,还是冒险开辟新赛道?自认“大胆”的他,不愿错过突破的机会,选择了支持儿子的新想法,共同解决那个最朴素的难题——脚冷。
看似简单的“加热”功能,落地时却困难重重。如何把加热部件精准集成到鞋垫中,实现全脚底均匀发热,又不影响穿鞋的舒适度?每一个环节都经历了反复的调试。
生产环节的考验同样不小。芯片需人工逐个敲铆钉固定,加热部件与鞋面结合时得控制好温度。反复试验,最终探索出固定芯片的方法,次品率有效降了下来。
历时半年多的摸索,产品实现了关键性迭代。从最初将电池内置在一个笨重小包里的1.0版本,进化到如今外置可拆卸电池的优雅设计。这块仅重80多克的电池,通过通用的Type-C接口充电,兼具防水功能,让用户在雨雪天气中也能安心使用。
“温暖”上市,用创新价值赢得市场
9月初,这款可加热雪地靴出产。尽管它的出厂价达到了传统雪地靴的三倍左右,但创新功能让它迅速在市场中找到了知音。
陈增林现场演示:取下电池,它就是一双质感柔软的普通雪地靴,植绒面料轻刷即可保养;装上电池,轻按鞋身按钮,即可在35℃、45℃、55℃三档温度间自由切换,电子屏实时显示温度,最长续航可达8小时。
“主要面向北方地区,以及贵州等湿冷的地方。”凭借过往积累的老客户渠道,新产品快速打开了销路。市场反馈的核心优点高度一致:加热速度快、保暖效果实实在在、使用起来方便。
上倪村“鞋首同心”共富工坊三楼有一间区级鞋类检测共享实验室,这款雪地靴曾在这里经历了“期末考”。“青年回乡带来新技术、新产品,打破了我们传统制鞋的思维定式,这才形成了推动行业前进的新质生产力。”共富工坊负责人李俊东感慨道。
如今,鑫家鞋帽厂对未来的规划很是清晰。目前产品仅有一款两个颜色,他们计划扩展更多款式与色彩,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并准备为这项创新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一个由年轻思维点燃的火花,经过两代人的接力与实干,最终在一双雪地靴中凝聚成温暖的火焰,它驱散了秋冬季节的凉意,也照亮了一个传统工厂凭借创新破冰前行的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