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 钟露雅
日前,位于路桥区人才产业园的奥谱天成(浙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内,技术团队正在调试高端光谱仪器。“公司5月刚成立,现已正式投产,政府帮我们解决了许多难题。”该公司总经理刘鸿飞介绍。
曾经面临高层次人才创业“成活难、长大难、扎根难”的路桥,创新推出的“成长助飞”精准育企模式,通过“精准滴灌、精细支撑、精心牵引”,让一批企业破茧成蝶。该模式已被列入浙江省人社厅全面深化改革试点,为县域破解人才创业质效难题提供了“路桥方案”。
分阶段破解成长瓶颈
“3000平方米厂房,前三年租金减免,帮我们省下一大笔启动资金。”2021年,昕宇新材料总经理陈晓宇从黄岩来到路桥,带着塑料新材料技术创办企业,却卡在了场地和资金周转上。
“梯度培育库”为其带来了转机。路桥区按企业成立时间、营收等指标,将人才企业划分为初创、成长、成熟三个阶段。陈晓宇的公司因处于初创期,被重点纳入“活下去”扶持清单——除租金减免外,区里还通过“人才码”推送政策,帮他快速对接资金补贴。
这样的精准服务,源于路桥区“政府引导、企业协同、服务跟进”的分层赋能机制。
对于成长期企业,帮扶重点转向“长得快”。普汇电子与智地科技两家企业通过“企企通”数字平台,整合电机控制器与渔业控制器技术,各自营收增加千万元以上。
针对成熟期企业“长得壮”的需求,路桥区则聚焦报会上市、品牌升级等提供专项支持。
全程护航的还有“七专”服务体系,落实“1小时响应、24小时交办、7日办结”机制。博城新能源急需解决20名技术员工住宿问题,涉企人才专员半小时内响应,1天内找好8套房源,3天内员工全部入住。
要素供给筑牢发展根基
“4000平方米场地、部分启动经费,还有客户资源对接,这些都是政府帮我们落地的关键。”刘鸿飞来自湖南,企业落地初期最担心的厂房和资金问题,被路桥区“金字塔型”人才阵地体系轻松解决。
环飞龙湖科创生态圈作为“塔尖”承接高端项目,省级机电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和区人才产业园等“双核”平台提供创业创新双重支撑,“一镇一平台”的“塔基”则匹配适配场地。
“我们还享受了用地‘预匹配’,根据企业规模和产业特点,直接推荐合适厂房,省去了自己找地的麻烦。”刘鸿飞说,他还通过“企业认定、政府认账”机制,引进海外工程师,拓展新业务。
路桥区还组建了总规模超10亿元的三支科创人才基金及专项基金矩阵,带动社会资本涌入;“数融通”应用将企业融资成本从8%降至5.5%以下,“人才贷”“科创贷”等十余款金融产品已放贷超2亿元。
融入产业链实现扎根发展
“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外来者’,现在产品进入吉利、杰克等本土龙头企业供应链,才算真正扎下根。”陈晓宇的感受,源于路桥区推动人才企业融入本地产业链的系列举措。
路桥区将人才企业纳入“4+2+2”产业链图谱,通过“500精英好产品”对接会、路演等活动搭建供需桥梁。今年以来,已有18家人才企业进入链主企业供应商名录,促成订单1.2亿元。
同时,路桥区还开放了省级机电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工业4.0实验室等平台,收费仅为市场价的60%。陈晓宇的公司曾借助这些平台,为二轮车产业研发免喷涂改性材料,帮本地企业降低成本30%。
值得一提的是,路桥区32名区领导结对32家重点人才企业,协调解决各类具体问题。
截至目前,路桥区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存活率超80%,培育规上企业18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45家重点人才企业累计获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484件。“十四五”期间,当地已兑现人才政策资金超2亿元,解决企业诉求213项,办结率99%。
“‘成长助飞’不是简单扶持,而是帮人才企业从‘活下来’到‘长得好’,再到‘扎下根’。”路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完善模式,让更多人才企业在路桥发展壮大,为县域培育新质生产力再添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