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乡镇联播 > 新桥镇 > 亮点 正文
两幅对联话变迁
2011年07月06日 09:52:23     中国路桥新闻网

 

  建党90周年,区委党史研究室整理多年收集来的珍贵史料,重新更换了位于峰江街道戴大夫故居的中共路桥区委党史陈列室。在展稿的评审会上,两幅油画所画的对联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浓厚兴趣。看着这两幅对联,现场的人对于党的理解,似乎一下子从战火纷飞的联想之中走了出来,触摸到了切切实实的现实温度。

  这是两幅怎样的对联?普普通通的对联又在讲述怎样的历史?它和我们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难以度日

  徐启友,新桥镇凤阳铺村的村民,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民,如果不是改革开放前后的两幅对联,应该不会有这一次的探访。

  去采访徐启友的时候,他坐在一筐筐鸭蛋旁边,用小刀小心翼翼地刮去蛋壳上沾染的污物,对记者的来访并不在意,似乎早已习惯了自己的生活。

  不过,35年前,徐启友的日子却是几乎过不下去。那年,徐启友32岁,结婚没几年,膝下一双儿女,由于常年的病痛,徐启友几乎无法下地干活,全家人挤在一栋一层三间木结构的房子里,艰难度日。

  为了治好自己的毛病,徐启友辗转各地,四处求医。那时,一般的农村人也最多到台州医院救治,更别说一贫如洗的徐启友了。但他还是咬紧牙关,跑遍了台州的各大医院,最后被查出来是肝硬化。

  徐启友说,为了治好自己的病,他前后共花去了七八千元,要知道,那可是30多年前的物价水平,猪肉的价格也就几毛钱一斤。回来后,徐启友虽然暂时缓解了病痛,却几乎丧失了生活的希望。那个时候,大家都是到集体的土地里劳动,但对于徐启友这样干不了重活的社员,村里看到他们没有收入来源,每年也就只能救济他们两三百斤的粮食。徐启友的妻子说,这只够每天烧点稀粥,但已经很不错了。

  徐启友并没有放弃生存。重活干不了,他就帮着大队里整理猪栏。那年,村里的干部来记工分,抱着几乎放弃的念头打开猪栏,结果一片绿幽幽,成堆的肥料让村干部投以了赞许的目光。这让徐启友觉得自己还是能干活的。

  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活的困境。那个时候,大伙儿除了在村集体里干活,没有别的生活出路。要是搞点副业或者小买卖,还会被割资本主义尾巴。那年,徐启友试着养鸭以解决困境,拆掉了一间老屋改造成鸭场,自己只剩下两间老屋和妻子孩子挤在一起,却因为政策原因和村民的反对而被禁止了。到了过年,家家户户烧起了猪肉,吃起了年夜饭,徐启友看着自家几乎能照出人影的稀饭,百感交集,愤而拿起粉笔在自家的木门板上写下了这样一幅对联——

  上联:病魔威胁反复无常

  下联:负债千金一贫如洗

  横批:难以度日

  回想起这段日子,徐启友似乎已经不想多说什么了。他只是说,要不是后来的改革开放,他真不知道自己的日子该怎样过下去。

  前程似锦

  正当徐启友一筹莫展的时候,1976年,也就是徐启友写对联的第二年,中央下发文件鼓励在农村发展多种经营。这让徐启友看到了希望。他想,下农田的力气活干不了,他是不是能干一些轻体力的工作?

  经过深思熟虑,徐启友打算尝试养殖业,靠养鸭子改变生活的困境。“村里的干部一听我们有这种想法,那是举双手赞成,他们也希望我们能摆脱困境,一方面是给集体减轻负担,另一方面也能改善自己的生活。”徐启友说道。

  可是,想法归想法,真要付诸行动,首先遇到的就是资金难题。于是,在党的政策的指引下,村干部积极帮助他们联系农村合作银行争取贷款。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徐启友终于得到了改变人生的第一笔贷款——一共30元人民币。

  有了资金,徐启友开始有了干劲。他用这笔钱买了100只鸭黄,再向村里赊来了点饲料,开始养鸭的生计。刚开始的生计并不顺利,第一年,徐启友的100只鸭黄就因为疫病死伤近半,剩下了六七十只。由于见效较慢,在之后的几年,徐启友也只能向乡亲们赊点稻谷,作为鸭子的食料。

  或许我们可以认为皇天不负有心人,慢慢地,徐启友的养鸭产业走上了轨道,所养的鸭子从近百只增加到两三百只,数量在逐年增加。虽然那个时候鸭子都是放养,成群的鸭子也会

  给村里的农业生产造成一些影响,但徐启友对于村里人来买鸭蛋,总是便宜点卖给对方。每逢过年过节,村民们来买些鸭子,徐启友更会慷慨相卖。要知道,卖了鸭子,对于养鸭的生意来说,是最得不偿失的。但徐启友心里怀着感恩,他觉得,没有村里的帮助,没有村民们的体谅,他是不会摆脱困境,慢慢过上好日子的。

  1983年,徐启友靠着养鸭所得的积累,逐渐偿清了债务,并有了些许积蓄。那一年,他用手头的两三千块钱,盖了第一栋砖混结构的新房子。过了两年,又盖了第二间。虽然刚盖起来的时候,房子里的地面还是泥地,但一年又一年,泥地换成了石板地,灰墙刷上了白粉,门前铺起了水泥拼场。徐启友说,那些年,是他最为舒心的日子。

  1985年过年,在外地的小兄弟打来电话,询问家里的情况,徐启友高兴地告诉他家里发生的变化。小弟说,既然哥哥这么高兴,也应该写一幅新的对联表达一下新的心情。徐启友听后觉得非常有道理。那天晚上,徐启友回想起这么多年自己走过的道路,百感交集,又挥笔写下了一副对联——

  上联:三中全会政策放开

  下联: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横批:锦绣前程

  淡然生活

  如今,儿子徐革新已经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养鸭已经达到了一千五百多只的规模。在自家两间房子的不远处,徐启友建起了圈养的养鸭场。鸭场的地面由砖头砌成,占地近3亩,一旁是一个波光粼粼的池塘。鸭舍也由一间增加到三间,足有几百平米之多。每年,徐启友一家要在养鸭上投入几万元,每年鸭蛋的收入平均可达十多万。

  1995年,在鸭场边,徐革新建起了两间水泥新房,从此摆脱了每天与鸭子睡在一起的日子。房子旁边,是如今难以再看见的三个稻草垛子,草垛旁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留下的石板水渠。徐革新说,现在稻草是越来越难弄了,而上世纪的水渠如今依然发挥着作用,其结实程度要比现在的“三面光”水渠好得多。进入新世纪,徐革新买了一辆小四轮作为运输工具,

  养鸭的产业渐渐迈入现代化的轨道。

  徐启友和妻子如今依旧住在上世纪80年代建起的两间二层楼房里,前些年,两夫妻分别患上了其它疾病,只能在家里做点简单的工作维持生活。但靠着儿子养鸭的收入,日子过得还算平淡。说起改革开放时候的那段日子,徐启友已经表达不清了,还是他的老伴能回忆起一些事情。但徐启友说起那两幅对联,脸上还是会露出一点笑容。徐启友的妻子则是回想起刚开始的几笔贷款,心理颇觉安慰,虽然那只有区区几十元钱。

  这些年,徐启友一家也见证了村子里的变化。凤阳铺村在2005年之前还是个不太富裕的村子,全村几乎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后来,随着新桥镇工业经济的发展,村子里的大片土地变成了工业区,村里也就借此机会造起了标准厂房,租给办厂的人使用,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0多万元。几年来,村里的道路都铺成了水泥路,路灯盏盏亮了起来,村里给大伙儿缴了闭路电视费,代缴了农医保,村民们靠着工业发展带来的外来务工人员,每年出租房屋就能有几万元的收入,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

  村里的徐支书说,改革开放确实给人们带来了好日子,但只顾着发展,破坏了环境,人们的幸福感就会大大降低。如今中央又提出要科学发展,可谓是抓住了农村发展的要害。如果党的政策都能这么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老百姓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日子就能够舒舒服服。说着,徐支书开始挨家挨户打电话,通知村民们来领取前些日子免费体检的结果通知书。间或有些村干部过来一起帮忙分发,他们中的有些因为办厂,发家致富了,日子过得殷实舒坦。大伙凑在一起讨论着村里的一些事情,但也都是些日常的小事。记者最后想到,如果日子每天就这样平平淡淡,村民们的日子也平平淡淡,或许正是“全面小康社会”所追求的现实图景吧。

  没有波澜壮阔,没有起起伏伏。徐启友的故事平平淡淡,却透射出了时代的变迁。这里面,有执政党勇于纠正自己的勇气,有基层干部为群众办事的感动,也有群众勤劳生活的质朴与真实。纪念建党90周年,从平淡中读出真谛,或许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理解执政党,理解我们的历史与现实,理解我们所处社会和所求未来的最好途径吧。 

来源: 今日路桥  作者:  编辑: 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