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乡镇联播 > 蓬街镇 > 聚焦 正文
小广场育出大民生
2013年01月16日 18:00:13     中国路桥新闻网

    在蓬街镇启明村,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中,多了一份“额外”的“生活调味品”,在“日出”前他们会去健个身,“日落”后会到村里的小广场上跳个排舞、打下球。

  “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建到哪儿,必火到哪儿。”这是该镇宣传委员陆保东得出的结论,随着我区村级文化基础设施3年行动规划实施以来,蓬街镇51个村(居)中,今年已经有16个村拥有自己的文化基础设施,还有5个村正在建设中,随之而兴的农村广场文化也悄然地改变着村民的生活。

  废旧地变身文化广场

  “让村民拥有在家门口的文化基础设施,享受农村特色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是蓬街镇党委政府作全镇百姓作出的承诺。

  一个承诺,3年行动计划。

  在去年,启明村的村民谁也没想到,这片违章搭建了许多窝棚的地方,今年摇身一变成了村里的文化广场。

  70多岁的周继统老人曾把这儿比作“垃圾场”,大量的外来务工者聚在这里分拣废塑料,周边总弥漫着异味。随着环保大整治和“清洁家园  美丽乡村”的开展,让启明村告别了这一“主导产业”的历史,进入了有属于村民自己的文化广场的新一页。

  总共占地4亩多的文化小舞台、羽毛球场、篮球场、休闲公园、健身路径一应俱全,村民们开始走出家门,自发组建了一支排舞队。“环境好了,就愿意出来活动,每晚都有三四十人来这里跳舞。”陈阿姨就是排舞队里的骨干,不远处,她儿子与同伴在打篮球。

  就在12月25日,村里又添置了12台健身器,让老人更有去处。

  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应再泉在蓬街调研时说,文化广场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在建设中既充分体现出本村的特色,又要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使之成为本村的亮点、看点。

  所以蓬街在实施农村文化广场建设中,就把“接地气”摆在了首位,搭适合村民活动的平台,就像启明村党支部书记周海德所说,村里的广场虽小但景气,利用率很高。

  生活更多姿多彩

  张日法是位70多岁的退伍老军人,爱听黄梅戏的他以前只能在家里独享,现在是众乐乐。无论刮风下雨,还是艳阳高照,老人都会拎着收音机坐在小凉亭里,与同好者一起分享,偶尔还哼上几句。

  之前一直苦于没地方“练功”的排舞队现在有去处了,前段时间全镇的14支排舞队苦练功,全力参加全镇的第二届农民排舞大赛。

  听说浦北村举办的“农民趣乐会”很成功,大受欢迎,启明村心痒痒地计划着办一场邻居节。

  文化基础设施的平台一搭建,村民就自主“上台”争相当起了“演员”,各类活动似百花竞放。

  尚家村村民利用自己的文化广场,迎来了“十八大”精神宣讲文艺下乡活动,一曲歌舞,一段快板,“十八大”精神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开去。

  从村里一直唱到镇里、区里、市里、省里,名气越来越大的新南村“农民合唱团”,更不甘落后,正在谋划明年的文化基础建设。

  山下李村的党支部书记李友勤惊奇地发现,自打村里文化广场建好后,村民们聚在广场上的时间多了,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也多了,封建迷信、打架赌博的少了,更甚的是婆媳、妯娌、邻里的关系变好了。

  “饭吃了没?”这句“古老”问候语又出现在大伙中间。

  悄然改变的思想观念

  “我认为那段200米来长的河边应安装上护栏。”在一次“卖白搭”中,启明村村民王奎华向周海德这么随口一说,村里看到村民有这样的需求,经讨论后立即着手动工。像这种“建言献策”的小会就经常在小广场上召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村务公开,商议着民主决策。

  村民广场文化不只是一个能让村民乐的地方,更是一个开放式的“大讲堂”,村民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民主意识得到了提高。启明村百米长的“画廊”也是村民要求给建的,画一画身边的好媳妇,讲一讲美丽乡村。

  像新南村、启明村曾都是环境整治的重点对象,可如今,谁家再敢去触触环保“高压线”,定会首先遭到邻居的指责,舆论压力让他不得不停止“旧业”。

  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变的不仅是生活上的欢声笑语,更改变着村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标准。 
 
 

来源: 路桥新闻网  作者:  编辑: 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