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路桥新闻周刊 正文

全区覆盖 2万多名学生参加

“四点钟学校”助力成长

2014年04月09日 15:42:26 本报记者:

 

 

  □本报记者 周益 实习生 陈柳静 文/摄

  “深呼吸,闭上眼睛,放松身体”、“击球的时候,注意力要集中”、“加油,注意防守” ……这不是在体育馆,也不是体育课,而是4月2日下午,记者在路桥实验小学“四点钟学校”看到的一幕。

  从2011年9月开始,教育局推行了“四点钟学校”。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四点钟学校”已由原来的5所试点学校推广到现在的17所学校,基本覆盖了全区,参加学生达到2万多名。

  A 定期检查,严控规模和人数

  现在,很多有小学生的家庭都面临类似问题:双职工家庭或者经商家庭,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下午放学的孩子;父母无暇接孩子,拜托家里的老人接;父母文化不高,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而按照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小学必须在4点钟之前放学。在孩子放学后,家长下班前的这段时间,就成了孩子的“真空时间”,无人管教,安全问题令人担忧。于是,很多家长选择将孩子送进校外托管机构,可校外托管机构良莠不齐,有些甚至是非法的。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四点钟学校’应运而生。”社区学院校长陈招平介绍,“四点钟学校”在管理上采取社区主办,学校支持的模式。以社区为单位,各社区分校负责具体实施,由辖区内的小学提供场地、设施,社区学院聘请学校老师、社会上的专业人员或者志愿者组成师资队伍,在周一至周五放学后向学生提供一个小时的托管和拓展活动,收费标准为每学期620元,主要用作管理人员的劳动报酬、学生奖励等。

  “‘四点钟学校’的出现,解决了很多家长的烦恼,越来越多的家长要求参加。但‘四点钟学校’要求自愿原则,学校老师不可动员学生,家长也不可强制要求孩子参加,主要以学生家长和学生自愿报名为主。”陈招平介绍,原则上要求家长提出申请,学校要有选择,让那些确实有需要的学生参与进来,由于安全上的考量,要求全校的比例不得超过60%。

  B 家长方便,学生喜爱

  4月2日下午4点多,路桥实验小学的素质拓展项目已如火如荼地展开了,足球、跆拳道、乒乓球、尤克里里等不管是运动项目还是乐器,基本上都能在这里找到。

  “四点钟学校”的出现,最高兴的莫过于家长了。“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纪,我们就开始发愁,我和老公都在政府单位上班,根本来不及去接小孩。”在校门口等儿子放学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庆幸的是,儿子刚上学的那年,就有了“四点钟学校”,他们立刻让孩子报名,省去了不少麻烦。一听说记者是来采访“四点钟学校”的,校门口等着接孩子的家长们无不纷纷竖起大拇指。

  “我爸妈是老师,要5点多才下班,以前放学都是去妈妈办公室等她下班。”小学四年级的徐玺茗一边弹着尤克里里,一边兴奋地告诉记者,这已经是她第三个学期参加“四点钟学校”了,自己非常喜欢。

  “我认为在‘四点钟学校’开展素质拓展项目非常有意义,尤其是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既能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又能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 负责教学尤克里里的老师鲍建兵告诉记者,自己是社区学院外聘的老师,这已经是他教学的第二个学期了。

  “相对来说,路桥对小学生的音乐教育还是比较落后的,我当初就是抱着推广少儿音乐教育的目的来上课的。一个班大概二三十个学生,以三四年级为主。”鲍建兵说道。

  随后,记者又参观了乒乓球教室和形体教室。

  据介绍,路桥实验小学参加“四点钟学校”的学生有2000多名,按照年级和兴趣分班,共开设了38个班。

  C 不授课、不补课,坚持素质拓展项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四点钟学校”试行后,有些没有报名的家长有所担忧,比如担心老师会不会给留下来的学生上新课或是辅导教育,那自己孩子就吃亏了;而报名的家长也关心孩子在“四点钟学校”有没有学到新的东西。

  对此,陈招平介绍,为了响应国家的“小学生减负”,“四点钟学校”主要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活动,老师不能教授新课,不能集体辅导,不可布置第二次作业,主要起到管理学生安全和秩序的作用。学生可以自己写作业、看书,有不懂的可以个别请教老师,也可以同学间相互讨论。这样一来学生回家后基本不需要再做作业,也减轻了负担。

  何谓素质拓展项目?记者了解到,负责拓展活动的教师主要是由社区学院聘请专业人士、“五老”人员和本校的体音美老师组成,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既有跆拳道、足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也有书法、围棋、乐器等文娱活动。

  “社区学院现在也针对‘四点钟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跆拳道比赛、达人秀、车模比赛等,并且还在仙居淡竹乡建立了乡村生活体验基地,为城市孩子提供了一个体验乡村生活的平台。通过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快乐。”陈招平说道。

  不同年代的放学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迁,小学生的书包不断地变重,身上背负的学习压力也日益加重。且让我们跟随时光的脚步,看看不同年代的小学生们,他们放学后的生活有何不同。

  70年代:帮大人做家务

  谢女士 某服装店老板

  生于70年代中期的谢女士,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好,父母都是农民,家里还有兄弟姐妹。不过,庆幸的是,父母并没有因为家里贫困而让谢女士失去上学的机会。“我还记得那时候,家里并不富裕,根本没钱买书包,一般就用塑料袋装书。”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谢女士感慨地说,那时候虽然物质条件不好,但生活却是很单纯,很幸福。每天放学回家后,她先帮姐姐做手工活来贴补家用,当母亲忙着做饭时,她就照看弟弟,晚饭后再负责洗碗。

  谢女士告诉记者,那时候根本没有课业的压力,印象中很少有家庭作业,即使有,也基本在半个小时内就能完成。

  80年代:课业轻松可玩乐

  戴先生 某银行工作人员

  “小学的时候,父母忙于工作,基本上是爷爷奶奶接我上下学。”今年28岁的戴先生说,到了他们这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经济条件有所好转,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要求也慢慢变高。但相比现在,课业压力显然轻松很多,家庭作业也比较单一,基本上是算术、听写、读书等,一般在晚饭前都能完成。

  “有的时候,作业少,在学校就能完成,回家就能跟邻居的小伙伴玩了。”戴先生兴奋地说,那时的游戏基本上是捉迷藏、跑步比赛等,如果不出去玩,也能在家看奥特曼、葫芦娃等动画片,而每晚一到20:30就会准时上床睡觉。

  90年代:与电视为伴

  陈小姐 大学毕业生

  生于90年代初的陈小姐正赶上国家严抓计划生育,身边同龄的小伙伴很少,父母又忙于经商,所以小时候很期待能快点上学。“刚满7岁的时候我就主动向父母要求去上小学了。”陈小姐说,在学校的时候有同学一起玩,可回到家又是一个人了,那时候去上学是一件开心的事。

  那个年代的小学生也还不像现在的孩子课业那么重,只有个别家庭条件特别好的同学会在业余时间学钢琴、学书法。“对于我来说,最好的伙伴就是家里那台彩色电视机了,我常常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不过好在作业没有那么难,即使是一心两用也能很好地完成。当然这并不是好习惯,导致我小学六年级就近视了。”陈小姐说道。

  00年代:辗转于多个兴趣班

  蔡同学 小学三年级学生

  2005年出生的蔡同学,是家里的独生子,家庭经济条件优渥。他告诉记者自己放学后一般都是写作业,参加一些兴趣班,学校布置的作业并没有太多,一般1小时内能完成。

  “兴趣班是自己要求参加的,父母并没有强迫。”小小年纪的蔡同学参加了英语、钢琴、网球、奥数、书法的兴趣班,时间安排得很满,没有周末,不过他已经习惯了,并不觉得特别累。虽然如此,他还是有自己的时间,因为爱好体育,做完作业后会打打羽毛球锻炼身体,然后看看书,玩玩电脑。

  蔡同学介绍,大部分同学都和他一样参加了2—3个兴趣班,他们中有自己要求的,也有家长要求的,主要是为了培养更多的才艺,锻炼自己的性格,而参加补习班的比较少。

  “这些兴趣班都是我自己喜欢的,所以并不觉得累。”蔡同学说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