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这里赚 > 第一笔生意 正文
集币的“疯狂”时代
2014-09-09 14:40:22 来源: 编辑: 叶成

  □本报记者 蔡 聪

  要问十里长街上什么最让人印象深刻,有人说古式建筑特别有韵味,有人则对美食老店恋恋不舍……与前两者相比,在记者眼里,老街里的老人才是最美的,他们年轻时的故事总那般娓娓动听。夏彩玉就是老街里的老居民,因为有一段时间帮忙看车,而爱上了收集硬币。

  夏彩玉今年已76岁,是个精神矍铄且健谈的老人。作为上个世纪40年代的过来人,她没参加过工作,婚后生计之用除了丈夫给予,平日都靠自己做些拿回家的手工活或做些不太花成本的小生意。在1988年前后,那时老街还没改造,夏彩玉家有个不错的小庭院,院里种着一棵非常茂盛的桑树,每到夏天一些养蚕人家就会闻名而来购买桑叶。这棵桑树就成了她的第一笔生意。

  一元随便摘,老客户加送桑葚。在那个年代,桑葚不像现在这般受人追捧,只要有人愿意吃,就可随便摘,而卖桑叶的想法源自夏彩玉的丈夫,“他也养蚕,每天都要用到桑叶,于是就有了卖桑叶的想法。别看才一元摘桑叶的钱是小钱,每天都会有10来个人来摘,就有10来个硬币的收入。”夏彩玉说,桑树长势不错,因此也不会担心桑树被“剃头”。

  白天是卖桑叶,晚上帮前来看电影的市民看管车辆,成为夏彩玉收集硬币的主要来源。“现在是汽车如流,在差不多30年前我可还没看过一辆像样的轿车,自行车还是大众出行的主要工具,除了容易停放,靠看车赚钱的人还不少。”夏彩玉说,那时候一晚上家门口可以停二三十辆车,一辆收3角,一个晚上下来也有近10元的收入。

  看似收的全是小钱,但夏彩玉就是喜欢收那些硬币。那时候夏彩玉的外孙女小蔡被父母全托寄养在她家,每晚7时不到就开始帮外婆收自行车费,10点半左右才结束。“那时每晚等最后的电影散场后,我常常看到外婆坐在床头挑那些收过来的硬币,她会把闪光的硬币挑出来收藏,然后把脏兮兮的硬币换成整数的纸钱存放起来。”小蔡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有外婆很喜欢把一些硬币送给家里的小辈,然后要求我们都和她一样,把硬币保存好。她说,在她看来崭新的硬币都像真金饰品一样让人眼前一亮。

  后来,商业街附近新开了家电影院,老街的“邮亭下”电影院也渐渐没了人气,最后不得不停营,夏彩玉紧跟着也“失业”了,无奈地结束了她集币的“疯狂”时代。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