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教育 > 展坛笔记 正文
说说“新桃”和“旧符”
2015-02-12 11:04:06 来源: 编辑: 朱思颖

□李承静

  这几天,无论是窗外的鞭炮声,还是车站里攒动的人头,都在释放着一个信号:又要过年了。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农历新年包含着太多无法言语的情愫。尽管这几年,不断有人感慨“年味越来越淡”,但过年就跟喝茶一般,哪怕茶味越来越淡,但总是舍不得将茶倒掉。不过客观点来说,再好的茶,要是喝了几千年,觉得没了茶味也是人之常情。

  当然,中国人喝了几千年的茶远远不止“春节”这一杯,还有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老茶”。国人喝了几千年茶,突然有一天,眼神被一种叫“咖啡”的外来饮料吸引了。本着“外来和尚好念经”的规律,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一众“咖啡”陆续登场,气势上已有喧宾夺主的苗头。

  有意思的是,面对“咖啡”的来势汹汹,“喝茶者”的态度倒充满着暧昧。除了年纪稍长的少数人偶尔跳出来表达自己的痛心疾首之外,大部分人的态度都相当淡定:横竖都是个节,怎么过不是过,开心就好。然而,这样和谐的局面在有一天被打破了。

  “罪魁祸首”来自于韩国《江原道日报》的一篇报道。该报道称,韩国准备将“江陵端午祭”以韩国的名义,于200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发起冲击。该消息一出,我不知道韩国方面的反应如何,总之中国方面是炸开了锅。那个阶段随便到网络看看,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成千上万个网友的肾上腺素在急剧飙升。尽管负责“申遗”项目的韩国文化财厅在接受中国《晨报》采访时反复强调:“韩国的确有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但是申请的绝对不是端午节,而是江陵端午祭期间举行的别具特色的一系列活动。”但这样的解释已经无法平息中国的学界人士和广大网民的愤怒了:“我堂堂中华大国的节日,跟你番邦小国有个半毛钱关系!”言下之意颇有“茶是我们的,我们不喝,不代表你可以喝”的味道。

  钱钟书先生说,吃不到的葡萄,不会觉得酸,反倒想象它是格外的甜。而对于我们来说,一串闲置在一旁的葡萄,要是突然有个人扑过来要抢走的话,这串葡萄的价值怕是会咸鱼翻身。应该说,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节日被人过久了,也慢慢沾染上人的习性,中国不少传统节日还被赋予了“团圆、亲情、乡愁、悼念、寄托”等种种复杂的情感因素,这也是让很多老人无法割舍,年轻人不愿承受其重的原因所在。

  网络上有个说法叫做“被韩国”,指的是韩国人除了要跟中国人争节日之外,还跟中国人争人、争文化:孔子是韩国人,李时珍是韩国人,张道陵、西施、李白统统是韩国人;活字印刷是韩国的,汉字是韩国的。按照这种趋势下去,接下来估计别国的释迦摩尼也是韩国的,耶稣也是韩国的——先别忙着笑,人家脑子不太正常,但是审美观是正常的,他也知道什么是好的东西。这点却是很多国人不具备的认知能力。

  韩国人近几年的“饥渴式”掠夺,除了暴露他们自身的问题之外,更应该像一面镜子,让中国人照照自己,这些年,我们的盲目和狂热,得到了什么?又丢失了什么?我们的传统节日存在很多的弊端和很多的劣根性,但“中节”也好,“洋节”也罢,都应该是“人过节”,而不是“节过人”。西方节日里有很多很温馨的节日,像父亲节、母亲节以及情人节等。过什么样的节,其实归根到底过得是一个“情”字,“情”到了,节算过到了,偏执地追捧,极其幼稚。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