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教育 > 展坛笔记 正文
故乡的原风景
2015-11-12 15:42:29 来源: 编辑: 朱思颖

□段

  算起来,中华民族应该是思乡情绪最为浓重的民族,这个“乡”,不是家乡,而是故乡,除了地理因素外,更多的还有着诸多情感成分。一个“故”字便包含了所有百转千回的情愫。我们其实比犹太人要幸运得多,犹太人穷尽一生都在寻找着那不知在何处的故乡,我们不需要,虽然也历经颠沛流离物是人非,但故乡一直就在我们脚下,尽管支离破碎渐行渐远,好歹也算是享受过曾经拥有的滋味。

  只保存着钢筋水泥记忆的人生是苍白枯燥的,在这点上相比较而言,“80后”就比“90后”幸运,至少我们“80后”抓住了原生态风景的尾巴。“80后”的童年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未进入2000年,这一代人也算是跨过世纪的人,尽管还未成年,但记忆已是完备清晰。那时候刚好处在城镇化建设的初期,既能享受现代化的便利,还可以呼吸到乡村田野的原生态气息。

  现在的小朋友功课压力太大,最好的玩伴便是电子产品,夸张点说,他们能看到猪的机会便是在超市的生肉区。而我们“80后”不一样,我们至少见过猪跑。我小时候基本处于“放养”状态,跟着大我好几岁的哥哥姐姐们在农村到处瞎晃,那些书里描写的“上树掏鸟蛋,下水摸小鱼”的“技术工种”一样没落下,算是早期“资深会员”。闲来无事,再来一回室内烧烤,没有烤炉烤架烧烤碳,而是用香烟盒里面的锡纸包住土鸡蛋,稍微浸点水往炉灰里面一扔,这种方法学名叫做“煨”。我至今都记得“煨”出来的鸡蛋味道,现在再高级的煮蛋器都没办法还原。

  说到炉灰,就不能不提炉灶,现在一些古老一点的农村还有这东西,以柴或者木屑做燃料,再加上那口硕大的、黑黝黝的铁锅,算是“官方标配”。用炉灶煮出来的米饭实在让人馋涎欲滴,更有焦黄锅巴,那种香脆又岂是现在超市真空包装的锅巴可以媲美的?

  那时候家家户户用的都是猪油,植物油、橄榄油都是后来新兴的产品。现代人注重健康养生,猪油肥腻对身体不好,现在一般的都市家庭很少能见到猪油的踪迹了,随之消失的还有猪油烹饪的那种香味。说一句玩笑话,中华美食博大精深,但很多地方小吃的美味却是“仰仗”那并不卫生的油品和简陋的烹饪方法才够入味,这点也为一众营养学家和养生专家所诟病。

  1997年,我开始进入初中,这个年纪严格意义上讲已告别了童年期,再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能够放松玩乐的时间越来越少。再过三年便是2000年,算是迈入了新的世纪和新的千年,社会发展速度一下子加快,快得让人猝不及防,一些旧房子,原本周遭充斥着蛙声的田野,隔几个月再过去看,已变成一幢幢崭新的水泥“盒子”了。我并非那种顽固的厚古薄今人士,因为现代化的生活真的是便利无比,如果让我抛掉手机、网络以及现代化产品,过回以前的慢生活,我真的是十万个不适应。但不得不提的是,现代化气息相当浓郁的今天,一些事物的消逝,确实很令人唏嘘,尽管我们无能为力。

  现在很多人写生或者旅游的时候,总喜欢拍摄那些老旧的东西,并大发感慨。诚然,我们也知道一些古老物件并不具备多少储存价值,更遑论艺术价值了,但是内心都懂得,我们感慨和留恋的不是眼前的老物件,而是那只能用来回忆的过去。

  因为,所谓的故乡,是一个我们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