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长卷情 八载履职意
2024-03-06 08:56:52 来源: 编辑:叶成

  □全媒体记者 项 薇

  路桥十里长街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商贸古街之一,自宋代开街,千年来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印记,见证了路桥先人的勤劳智慧和世俗繁华。长街上的商贸市集文化更是深厚,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值得我们永久珍视和传承的文化遗产。

  怀揣“长街情怀”,以政协之能助推传统文化活化发展,是区政协的“必修课”。青绿的青石板路、古朴的庭院门厅、沧桑的福星桥上,无不留下了政协委员们倾情履职的足迹。

  “三顾茅庐”

  近日,一幅工笔画作《路桥十里长街集市图》在路桥博物馆展出,引发了市民们的关注和热议。全画长达15米,画中共有1600多个人物,截取民国长街鼎盛时期的时空片段,展现了丰富的长街传统手工业和各类商铺、建筑庭院、桥梁运船、文化娱乐、生活起居及灰雕非遗艺术等人文景观,是画家张瑜生耗时8年,以写实手法描绘,造型精确生动,千姿百态,无一重复。

  而这幅集市图的绘就缘起于8年前的“三顾茅庐”。

  “历史文化根脉是城市发展之魂,2016年的时候我们考虑,以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绘画形式,重拾‘老路桥’城市记忆,再现长街百年沧桑沉淀的商贸文明。”区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王林坚介绍说,8年前,由区五届政协副主席应再泉牵头带领区政协相关同志,从画作的主题构思、表现形式、创作人员的挑选等方面投入了大量心血,“我们认为要由路桥人画路桥,对路桥熟悉的,有感情的,才能画出鲜活的路桥印象。”

  多方考虑下,在十里长街土生土长的本地画家张瑜生成为大家心目中的不二人选。“我们当时就去拜访了张老师,但是由于老人家年事已高,当时也76岁了,而且画作时间很长,老人家婉拒了。”王林坚回忆说,张瑜生对于画十里长街十分感兴趣,但由于画作需要先在纸上分段画小样,成稿后再画至绢布,两次创作时长至少5年,甚至10年,这让老人家心有顾虑。

  得知这一情况后,区政协相关领导及委员们多次上门邀请,消除其后顾之忧,也出于对画出古街乡情的意动,“三顾茅庐”之下,张瑜生同意执笔这幅《路桥十里长街集市图》,将那份对长街桥、路、水的回忆注入笔尖,再现商贸鼎盛时期的路桥十里长街风俗民情。

  鼎力相助

  “通过对路桥水乡集市的历史回顾,刻画出民国时期长街鼎盛集市的繁荣景象,把熙熙攘攘、神态各异的人物景象和各行各业的劳动场面以及多种多样的店铺业态用深刻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绘制出一幅属于路桥的‘清明上河图’。”谈到《十里长街集市图》的创作历程和艺术构思时,张瑜生说道。

  这样的一幅巨制,仅凭记忆拾取片段是远远不够的。创作期间,张瑜生查阅了大量有关十里长街的文献资料,并多次到长街实地调研,从构思创作小样不断充实。“我们相关领导还到温岭博物馆借了古街画卷的复刻本供张老参考。”王林坚说。

  作为文艺界别的委员,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活化”一直是官锦华关心的核心主题。多年前,官锦华率队对十里长街的文化遗产进行查考、建档,并完成了几万字的老街调查报告。而由官锦华牵头的“南官文化委员会客室”,聚集了一批文化界委员,他们热爱和熟悉脚下这片土地,以发掘“本土文化”生根开花为己任。

  在张瑜生的8年创作中,官锦华等委员们不吝助力,为集市图复原民国商贸风华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源和调查参考。

  古街情怀

  时光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流淌,南官河畔、渔火点点,留下历史的记忆。十里长街是路桥的城市地标,是这座千年商都的文明源头,镌刻着路桥人的乡愁记忆。

  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古街情怀,画家张瑜生历时8年,最终完成了这幅《路桥十里长街集市图》。也是这份古街情怀,让委员们以振兴长街文脉、永葆长街印记为己任,书写着一个个活化长街文化的履职故事。亦是这份古街情怀,让一名曾经的老委员出于喜爱购入,更出于热爱赠出。

  “我成长在十里长街,那里经历的往事是我人生的宝贵记忆,所以当时了解到张老有这么一幅画的时候,我马上决定要收藏。”浙江商务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经理,区三、四届政协委员蒋志伟说道。

  而拿到画卷后,蒋志伟并没有将其收藏,而是决定捐赠给路桥博物馆。“作为一个在路桥的企业家,路桥商贸文化对我的影响极大。十里长街的繁华就是路桥千年商贸文化的集中体现,如何将此传承下去,我觉得放在博物馆是一个最好的方式。与其自己私藏,不如让更多的人看到这幅画,了解长街曾经的盛景,了解路桥的商贸文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