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工作系列报道之四
沙漠里的生物课,真“新鲜”
2024-11-21 15:34:47 来源: 编辑:叶成

  □全媒体记者 王君君 顾金丽 王梓安

  “台州在东八区,阿拉尔在东五区,作为科学老师,一直想亲身感受时差,探究一下和学生们讨论过很多次的话题,早上10点上学算不算迟到。”

  和王媚老师在阿拉尔第一师九团中学见面时,正好是当天早上10时,学生们刚刚开始上课。

  “最近,我又体验了‘早穿棉袄午穿纱’。”对王媚老师来说,这里除了是诗和远方,还是她的实验基地。

  播种希望 点亮科学之光

  “到新疆的第一天,迎面就是风沙,一片灰蒙蒙的;但进入市区后,绿树成荫、瓜果飘香,我看到了书里说的滴灌喷灌装置;到了学校后,校园里一路的梧桐树,和路桥不一样。”目之所及的一切,让她更深刻地领略了科学的魅力,直言援疆的选择太对了。

  采访中,她为我们科普了胡杨树:“胡杨生长在干旱或盐碱环境中,所以一棵树上会长不同形状的叶子。柳叶状的是幼年的叶子,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椭圆形和扇形的叶子是成年的叶子,叶子宽大增厚,但是气孔减少了。胡杨树就是适应生活的强者。”

  王媚老师还去观察了睡胡杨:“胡杨‘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我亲眼看到一大片的睡胡杨中,有一棵胡杨树正散发着勃勃生机,作为援疆老师,我的内心真的太震撼了。”

  她也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援疆期间,要像胡杨一样扎根南疆,把这里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培养。

  在路桥,王媚老师教浙教版的科学课;在阿拉尔,她教人教版的生物课。虽然内容有所不同,但她秉承情景导入的教学理念,从日常生活出发,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在教无脊椎动物时,我让他们看了我们浙江常见的缢蛏、虾蟹、乌贼、鲍鱼等,他们立马来兴趣了。我都恨不得给他们每人发一个三门蛏子,让他们仔细观察一下。”也因为这节课,王媚得了一个“海鲜老师”的称号。

  “王老师的课可有意思了,这一次,她让我们自己培养真菌。我把棉花籽壳煮熟接入菌种,成功培养了蘑菇,还观察到了整个周期。”八(1)班学生杨樊景艺说。

  得知学生巧用棉花籽壳,王媚老师当即夸道:“你居然想到用棉花籽壳作为有机物,太棒了,老师都没有想到。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名生物学家,或者菌菇‘神农’。”

  在一声声的夸奖中,王媚老师所带的班级,在期中考时,拿到了年级第一。该校党总支书记甘玲慧也忍不住向记者夸起了她:“学生们都很喜欢王老师,她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我们。”

  尽己所能 搭建教育桥梁

  作为一名有着25年教龄的老教师,王媚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做好传帮带“青蓝工程”和援疆教师名家工作室的建设。

  10月9日,她接过了台州市援疆指挥部和第一师阿拉尔市教育局共同颁发的“王媚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牌匾。于是,在这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她又多了一项任务,把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浙江先进的教学理念分享给这里的老师。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她积极发挥后方资源优势,邀请特级教师韩月红分享跨学科的学习讲座;也得到了浙师大王燕红教授的支持,分享了武向平院士的《面向未来的青少年科学教育》等讲座;路桥区小学教研员高鸳鸳更是为其提供了浙江省小学科学的教研活动。

  记者采访期间,恰逢王媚邀请了台州市骨干教师前来送教。陈俏老师的《会发光的贺卡》和林桂花老师的《观测风》课程,都让学生们亲手制作、亲身感受,连当地的老师们都感叹,原来还可以这样上课。

  “这种教学方式在浙江是常规教学,但是在这里,还是欠缺一些。”王媚说,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她还联系了台州市科技馆,“青少年活动部部长罗建群特地提前邮寄材料包,我们携手合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迷你收音机制作》课程。”

  课堂上,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迷你收音机。“当听到手中的收音机发出清亮的播音信息时,他们脸上的惊喜与成就感让我难忘。”王媚说,接下来,她要努力发挥工作室的优势,继续加强台阿两地在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王媚还有一个小愿望:“我想教学生们制作十里长街的漆扇,你们能不能帮我看看,有没有商家愿意教授并资助我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