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卢伊扬
“老板不在,社恐自在”“自行扫码,谢谢”……这间茶馆没有接待员也没有茶艺师,只有各种各样的提示语贴在墙面上,指引着前来的客人选择自己喜欢的茶。这间位于十里长街的茶馆,店门不大,却格外引人注目。
“开茶馆这个‘馊主意’是我出的。”说话间,长街茶馆的老板小徐泡好了一壶花茶。
客人们的装饰手艺
步入茶馆,会看到满墙的画作与书法作品。微风拂过,纸张互相摩挲,沙沙作响。墙边的灯笼发出暖色光,柔和的光线为纸张披上了一层暖纱,让线条与色彩愈发鲜活,令人不自觉沉浸在这宁静的氛围里。
这些创作,都出自茶馆的顾客之手。
春节前夕,小徐在桌上摆好红包红纸、毛笔墨水等,邀请客人们尽情创作。“我发现有些人过来,想写但不好意思写。那我就把自己的丑字贴上去,跟大家说‘老板自己的字都很丑’。这么一来,大家就很愿意写了。”在小徐眼中,无论字写得好坏,每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创意,“只要不浪费,欢迎大家来创作。”
小徐特意在墙上拉起线,鼓励大家将作品夹起来,展示出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顾客光临,墙上的作品日益丰富,这一过程中,她发现了不少“隐藏大神”。小徐十分珍视这些写满、画满顾客巧思的纸张。墙上夹不下了,也舍不得扔掉,悉心放在箱子里保存。
一楼楼梯边上,有个大大的团箕,那是茶馆的“留言箱”。当初打算扔掉它的邻居阿婆,怎么也想不到,这个普通的团箕会在茶馆里发挥着这么奇妙的作用。“一个放在三楼,一个放在楼下,把它们当作意见箱,让客人写下意见贴上去。”小徐常常翻看这些意见纸,随着纸条的增加,茶水柜台上的茶罐数量、茶包种类、泡茶工具也越来越丰富。
“有客人提出茶馆缺少隔断,感觉聊天时没有隐私。”小徐就在二楼增加了可拉动的隔断帘子。
不知不觉间,这些团箕又变成了祝福墙,密密麻麻的便签贴在上面,十分有趣。可随着时间推移,旧的便签不舍得撕,新的又没地方贴,这让小徐陷入了“甜蜜的烦恼”。
她摸着墙上一处斑斑驳驳的痕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一直想着把它重新刷一下,转头又忘记了。”可就连这样的痕迹,都像是这间茶馆特别的装饰。
“想有个能聊天的地方”
“我和妹妹是在老街长大的。”
小徐和表妹是土生土长的路桥人,她们的童年在十里长街的烟火气息中度过。在小徐的记忆里,东岳庙修缮前附近的一处广场,是儿时的欢乐天堂。
看着逐渐与现代接轨的老街,小徐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她想在这片承载着童年回忆的土地上做点什么。比如,当亲戚朋友回来时,大家能有个舒适的相聚之所,一起坐下来聊聊天。
“我们现在这一代人,很多都在外面读书、工作,还有的因为拆迁,不住在老街了。等他们回来的时候,可以有个落脚的地方。”
起初,姐妹俩的想法还很模糊。
她们在逛街时,常常感慨现在的食物都没了小时候的味道。于是,姐妹俩首先想到了卖洋菜糕、青草糊等小吃。可做小吃需要一定的手艺,她们都不太擅长,这个念头转瞬即逝。
后来,小徐回忆起小时候摆在门外的书摊,开一家书店的想法在她心中诞生。长街里,有间店铺以“咖啡+阅读”的复合经营模式,给小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经过一番思考,她意识到单纯开一家书店不太现实。
最后,姐妹俩想起了小时候摆在弄堂口的茶水站。
那个茶水摊,墙体简陋,靠着几根柱子支撑起大棚,周围用泥巴糊起来。里面的桌子不过是简单的木板拼接而成。烧水的大炉灶冒着热气,塑料瓶里装满热水。人们在这里自己倒水、泡茶,三两好友围坐在一起下棋、打牌。
“下雨时,听雨滴敲打屋檐的声音,就很惬意。”小徐指着桌上的玻璃茶壶,“以前哪有这种玻璃壶和小型的烧水器呀。”
这种自助式的茶水摊,模式简单,充满人情味,让小徐找到了方向。她决定在老街开一家类似的茶馆,“让老街的人情味和儿时的记忆,在茶香中延续”。
姐妹俩便向从前经营茶水摊的阿婆“取经”。“她却说没什么要注意的。”小徐笑道,“以前那种老茶馆就是很自在的,我们想延续那种感觉。”
茶馆开业之初,茶位费每人仅收三元。可营业没几天,问题接踵而至。不少顾客由于不熟悉泡茶技巧,倒茶时把握不好量,导致茶水浪费。小徐心里清楚,这些浪费大多不是顾客故意为之。但加上水电费、房租,以及茶馆里免费提供的笔墨纸砚、小玩具等开销,成本不断攀升。
经过一番核算,姐妹俩将茶位费提高到五元,并在门口摆放玩具、雨伞等售卖,用外部销售的利润来补贴茶馆的运营。“能基本维持收支平衡就好了。”小徐说道。
信任的回报
茶馆为人们提供了片刻的休憩。小徐以她独特的经营方式守护着这份安宁,在安全与信任之间寻找平衡。
前段时间,围炉煮茶的热潮席卷而来,小徐也动了心思,想着要不要在茶馆里也增添这一特色项目。她买来工具,尝试后,看到桌子被烫出了痕迹,立马放弃了这个计划。
茶馆是木质结构,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再加上来往客人形形色色,情况复杂,这些因素都让小徐愈发深刻地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像是有些客人在茶馆里随意丢弃烟头,一点点的火星,对茶馆来说,都是极大的消防隐患。
为防患于未然,小徐经过深思熟虑,将原本24小时营业的时间调整为晚上10时左右结束。尽管她内心十分希望能为更多人提供便利,但安全始终是重中之重。
“有一些熟客,我会告诉他们要是待得太迟的话,帮我关一下门。”
小徐维护茶馆经营用心良苦,这份付出也换来了客人们满满的信任。
进门、入座、泡茶、喝茶……一切自助就好,石女士已深谙茶馆的造访之道。即使知道老板会将回收筐里的茶杯洗净再消毒,她还是要在喝完后,自己洗一遍杯子。“反正就是顺手的事情。”石女士冲洗好杯子,放在一旁专门回收茶具的篮筐里,又用海绵擦去了水池边溅出的水。
她在长街约拍时发现了这间茶馆。从罐子里的各类花干、茶叶都想试试,到随手能配出一壶合口味的茶,石女士幽默地说:“我的茶艺已小有所成。”她掸了掸粘在袖口上的水珠,说起因为工作变动即将离开台州,临走前还要来茶馆几次,再尝试几种新搭配。“刚来时不知道哪里好玩,一个人在茶馆坐着看窗外的树,就感觉心情很好。”
茶馆里,收款二维码与放现金的箱子摆放着。有的客人一时没找到放现金的箱子,就直接把钱放在桌上,等到小徐来打扫卫生时,那些钱依然整整齐齐地躺在那里;还有的客人忘记付钱,会主动在社交平台上留言寻找茶馆老板的联系方式,想办法把钱补上。
“大家没有辜负我们的信任。”小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