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
柯菲吟 应 鹏
今年,路桥区“新春第一会”提出,要加快民营经济创新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眼下,路桥区各企业正积极响应,加速转型升级,产业提档升级,力求在创新中突破,在动能重塑中焕发新生。位于金清镇的浙江实日机电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技术攻关、研发创新、延长产业链,在新能源赛道上崭露头角。
新增产线 扩大产能
走进浙江实日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激光焊接整型和冲压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台台崭新的设备和一条条高效运转的生产线。技术人员们正紧锣密鼓地对新增产线上的激光打标机进行调试,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达到最佳状态。
“我们根据图纸的要求调试打标机,包括位置和内容,这样如果产品有问题,我们就可以追溯到是哪一天做的,甚至包括材料都可以追溯,相当于给产品赋予了一个‘身份证号码’。”设备部组长向祖建介绍。
为了进一步扩大产能,满足生产需求,去年实日机电已投入3000余万元,新增了6套冲压、焊接、整形全自动生产线,使新能源汽车定转子产品产能提升了100万套。今年,这些新增的产线已陆续投入使用。
“今年我们的订单量比较稳定,每条生产线都处于比较忙碌的状态。一季度我们的产能已经达到了每月20万套产品。2025年,我们计划新增12条高速冲压线和15条全自动焊接线,总产能将达到400万套,相当于企业整体产能翻一番。”销售经理陈建表示。
转型升级 开拓市场
实日机电成立于2011年,一直专注于燃油汽车电机铁芯的生产。然而,2019年前后,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崛起,传统燃油车市场遭受冲击,实日机电的销售业绩也受到了冲击。面对困境,企业毅然选择了转型,将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设计制造作为战略重点。
“我们不断去开拓新的客户,主动为客户做样品,开发新的工艺。在转型过程中,模具开发是很困难的一步,因为这个行业内没有借鉴数据,需要我们公司不断地根据样品的情况去积累数据,为新的项目提供参考。”制造中心总监杨高伟回忆。
为此,在2019年,实日机电投入500多万元,全力推进新能源产品项目攻关。技术团队不断优化模具结构,反复调整各项加工参数。经过两年多的研发和试验,成功将零部件内径形位公差控制到0.03毫米的范围内,达到了新能源产品的工艺要求,实现了第一代新能源驱动电机定转子铁芯产品的量产。设备部经理许清全感慨地说:“0.03毫米,相比较传统的内径公差0.06毫米左右,看似提升了一倍,实际上我们付出的努力远远大于10倍。”
新能源产品的成功问世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如今,实日机电还在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水平,持续推动新能源产品迭代升级。未来,企业计划进一步扩大投入,全年设备投资预计超过8000万元,在新能源赛道上继续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