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梁亦慰
当前,在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各地的民间老年合唱团正以蓬勃的生命力,演绎着“老有所乐”的生动图景。在路桥,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银发团体以艺术点亮晚年生活,在打破年龄壁垒间,架起邻里和睦、友爱团结的社交桥梁。
百人合唱班 奏响“夕阳红”乐章
“六星街里还传来巴扬琴声吗?阿力克桑德拉的面包房列巴出炉了吗……”今年1月,路桥区中老年艺术团合唱班开课的第一天,成员杨国红发在微信平台上的一条小视频,得到了全国各地网友们近三千多条的点赞、评论和转发。
每周四的晚上,杨国红都要从黄岩赶到路北街道洋叶村文化礼堂,准时参加合唱课程。“退休在家后,想学唱歌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地方。现在有了公益合唱班,在老师的指导下,唱歌水平提高了不少。”跟着声乐老师王秋瑾的授课,杨国红学会了今年最流行的歌曲《世界赠予我的》,嗓音清亮而婉转。
短短3个月,从刚开课的160多人到如今的300多人,合唱班吸引了各镇(街道)以及来自路桥区外的退休艺术爱好者。每周持续新增的报名人数,让中老年艺术团团长、路北街道文化管理员陈方正看到了周边居民对于合唱这一艺术形式的旺盛需求:“合唱班的场地之所以选在洋叶文化礼堂,是因为这里硬件设施好、场地大而明亮,可以满足几百名学员的需求。之前和街道对接后,街道也很乐意为大家提供场地。”除了配备给力的老师队伍和齐全的设备,核心成员们还会定期碰头,根据学员们的反馈和意见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参加艺术团改变了我的生活习惯,以前在家都是不修边幅,现在每周四我都会精心搭配衣服,以最好的面貌来唱我最喜欢的歌。”“有这么好的场地和免费的课程,我们很感激,退休生活越唱越精神。”当前,学员们还自发成立后勤组和摄影组,在各个平台上分享合唱的精彩瞬间。
邻里合唱队 为家乡放声歌唱
每周二四六晚,电子琴悠扬的旋律和充满激情的歌声都会从中盛城市广场小区的地下储藏室飘出,这是路桥街道河西社区中盛邻里合唱队固定的活动日,也是路桥区供电有限公司退休职工於百明的伴奏时间。
“傍晚时分,河西社区车水马龙,地下步行街人流涌动……”成立近3年以来,合唱队已经吸纳了小区内的40多名音乐爱好者,成员最常唱的除了经典红歌,还有於百明自己谱写的《河西,你呵护吧!》。
已到耄耋之年的於百明会教五线谱、会写歌、会弹奏各种乐器,是合唱队当之无愧的技术指导。“我们队的成员年龄基本都在60岁以上,最年长的已经有80多岁,但热情都很高涨,可以连唱几个小时。”於百明的手指在电子琴上一动,大家便会立即进入状态,放开歌喉尽情演唱。
此前,由于没有合适的场地,合唱队便和小区物业申请,将储藏室前面的空间装扮成了活动场地,一些装饰、几张长桌、一排长椅和一把电子琴组成了邻里间最温馨的“音乐天堂”。
小区居民杨云霞是合唱队的队长,负责队里的各种后勤工作,提及合唱队在街上唱经典红歌并被游客们包围的场景,她面带微笑。“我们小区紧挨着十里长街,我们一唱歌,人群就聚拢了过来,不断鼓掌喝彩。”杨云霞说,只要街道或者社区需要义务演出,合唱队就会全力配合,“我们想通过歌声来宣传老街、宣传路桥,让大家看到我们路桥人的精神风貌。”
网上的简谱字体太小看不清,为了照顾视力不好的,就一张张重新抄写并打印;有成员不识字、看不懂乐谱,大家都默契地放慢课堂节奏,直至所有人学会为止……多年来,合唱队成员们以音乐为桥梁,建立起了浓厚的邻里情。“我们合唱队没有很好的条件,但每个人都是充满活力和热忱的‘地下音乐家’,都想用歌声传递对党和家乡的爱。”於百明希望邻里合唱队能够站上更大的舞台,拥有更开阔的活动空间,让歌声中的“老有所乐”更加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