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 何 赛
7月3日早晨,应伟文暂停打表,特意去路桥街道古街社区接上了一位老朋友——90岁老党员王乃训,陪他去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进行复检。
“应师傅是个好人。”三个小时的耐心陪检中,王乃训再三感谢,“一个电话就到,扶我上下车,之前还背我上车去看病,陪我去办理社保卡、去银行办业务……”
去年,作为车队的先锋党员,应伟文“送党书”上门后,便主动做起了王乃训的“私人司机”,为其提供志愿帮扶。
应伟文从事出租车行业28年,手机、微信联系人有1000多人,其中大多为老人,或生活不便者。当热线拨通时,便是“红色车轮”滚动时。
这么多年,他安全行驶15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7圈。驾驶着浙JD5111牌照出租车,他救助伤病乘客30余人,发起“爱心助考”26年,带领车队服务高考考生超3000人次……书写了独特的“红色摆渡人生”。
红色“的哥”热线
“陈大哥别慌,10分钟准到医院。”
7月1日下午3时45分,应伟文在微信里接了个急单,送小区保安队陈队长去医院。一路上,应师傅察觉到陈队长焦虑不安,不断安慰,缓解他的紧张情绪。
原来,陈队长的妻子重症出院,急需送往河南老家就医,可出发时间紧迫,又不熟悉叫车软件,他第一时间想到了联系最频繁的“应师傅”。
仅仅10分钟,车就稳稳停在医院门口。应伟文又帮忙将行李搬下车,当陈队长要支付车费时,他摆摆手,笑着说:“这钱不收,你赶紧去照顾家人。”
这样的“免费行程”,在应伟文的行车日志里早已司空见惯。他的出租车,既是侠义出手的“急救车”,也是流动的“爱心专线”。
2022年7月,应伟文在市府大道遇到骑电动车摔伤的陈先生,冒雨将其抱上车送往医院。挂号、垫付押金、联系家属。“家属一开始以为我是肇事者,调了监控才道歉,我说没事,人救回来最重要。”
车队同事笑称,“应师傅车行十公里,好事一箩筐。”他曾在45天时间里,接连救助4名车祸伤者,将他们及时送医。路桥第一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都认识了这位笑脸迎人的“的哥”。
去年3月,他听广播得知肾病患者吴先生急需血透却凑不齐药费,还直接捐出两天营收500元。
26年未停的爱心车队
每年高考季,台州各考点外总会出现一支特殊的车队——车上系着红丝巾,车门贴着“免费送考”标识。26年前,正是应伟文发起台州第一支“爱心助考”车队。
从7辆车,到如今的50辆车。司机们的爱心触角,从学校延伸至台州各地:每年重阳佳节,接送敬老院老人就医、购物;每年3月5日学雷锋日,针对老弱病残推出免费乘坐活动……
6月7日,台州交通广播视频号报道了“全国劳模”应伟文提供志愿服务。有考生留言说,高考期间晚上,他从东方理想学校旁出发到邮电路配眼镜,应师傅直接免单,并祝福他们金榜题名,让人倍感温暖。
“我不记得他们的长相了,但庆幸给他们带来一程温暖。”随着公益影响力越来越大,应师傅主动担起更多社会责任,身兼金桥出租(网约车)工会主席,市六届、区七届党代会党代表等多重身份,越发忙碌。尤其是在早7点到晚10点的辛勤工作中,他都记不清自己多少次随手“免单”、做好事。
“我就当个摆渡人,做好事不留名。”皮肤黝黑、方圆脸的应师傅露出招牌笑容。正如15年前,他为素未谋面的6岁芹芹“雪中送炭”,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助力困境中的女孩上学,并持续帮扶10年,直到芹芹完成学业才默默退出。
(下转2版) (上接1版)
“党员之家”的爱心传承
应伟文出身于一个温暖有爱的中农家庭。小时候,父亲常常送粮票接济贫困的邻居。
“我们家有7位党员,助人好像是自然而然的。”回顾成长史,应伟文坦言是“党员之家”为其播下了温暖的种子。
在路桥马铺中学毕业后,应伟文做了3年木工学徒、4年木工,1991年转行干起个体运输,1998年加入台州金桥汽车出租有限公司。其间,他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在2014年,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
“入党,就是想让好事做得更有力量。”应伟文的出租车后备箱,永远放着一个红色帆布包,里面装着党员徽章、急救包,今年他还主动考取了红十字会急救证,提高自己的服务技能。
入党后,应伟文更加贯彻自己首创的“五不四帮”承诺。“五不收费”包括因司机操作失误(如绕路、超时)、车辆故障、交通事故终止服务,或主动帮助困难乘客(如送医、搬运重物)等不收取费用;“四帮行动”即对老弱病残“扶一把”、遇路人有难“帮一把”、行李繁多“提一把”、雨天不便“撑一把”。
上周,他在黄岩接到一位去养老院的阿婆,下车时硬塞给他10元钱:“我有退休金,不能让你亏本。”应伟文笑着把钱塞回去:“阿婆,您健康就是我最大的‘收入’。”
在他身体力行带动下,“五不四帮”成为整个车队的行为准则。
3月,台州金桥出租网约车党支部成立,应伟文被选为党支部书记。他牵头制定了《出租车文明服务规范》,推动“党员示范车”创建。
秉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应伟文用车轮丈量城市温度,以车厢为阵地践行初心使命,不断续写“红色摆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