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何家欢)“你看,像这个晕染的图案,颜色要由浅入深,有一种渐变的效果。”近日,在峰江街道钟洋村文化礼堂内,区布贴画代表性传承人张秀洁正向村民们传授着制作非遗布贴画的技巧。
这火热的教学场景,正是文化特派员扎根基层“送文化”的生动实践。钟洋村区级文化特派员刘勇以“非遗”为主题,发挥文化特派员“朋友圈”的力量,把布贴画、食雕等非遗课程送入乡村,将非遗传承人请进文化礼堂,让村民在家门口便能体验非遗,课程深受村民欢迎。
自开课以来,已有百余人次村民走进非遗公益培训课堂,感受非遗独特的魅力。“非遗课程很有趣,老师们指导得也很用心,小孩在课上学到了不少东西,这送来的课真棒!”来自蒋僧桥村的村民老李说,他每周二、四晚上都带着孩子过来上课,现在孩子动手能力也提高了不少。
据悉,为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刘勇依托乡村历史文化底蕴与地域风情开展各类文化项目,不断探索和尝试以美育弘扬乡村传统文化、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路径和模式。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文化服务活动30余场,惠及群众超2000人次。
怎样在丰富乡村文化形式同时,传承和弘扬基层优秀传统文化?刘勇早早做好了计划:在写生基地开展写生活动、筹备“钟洋四季”主题展览、举行文艺采风活动。“我们希望通过送文化入村的机会,让大家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增加见识阅历,同时切身体会乡村传统文化的美,未来有机会用自己的方式为乡村建设赋能。”刘勇说道。
从邀请艺术家到钟洋村开展写生活动,为村落注入鲜活文化动力,到成立钟洋写生创作基地,在钟洋村耕耘出一片文化沃土,再到将传统节日元素融入写生创作中,把文化“送”到村民身边……刘勇逐渐让艺术在钟洋村从“一场活动”转变成“日常风景”,以专业和热忱将钟洋村打造成艺术与乡土交融的鲜活舞台。
“钟洋村不缺文化,缺的是发现文化的眼睛。”近年来,峰江街道依托文化特派员专业力量,通过打造文艺轻骑兵优秀节目展演、文化走亲等活动平台,将文化特派员、美丽乡村等体系互通互融,激发基层文化活力,推动全民艺术普及,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
激活基层文化“一池春水”需久久为功。刘勇表示,接下来他将聚焦群众艺术需求,积极探索文化特派员联动模式,开设更多特色课程,推动优质文化教育资源下沉,更好地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需求与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