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台传媒记者 柯菲吟 张 超)螺洋街道大岙里村种植杨梅历史悠久,近年来,村里聚焦杨梅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跳出“只卖鲜果”的传统局限,从加工、包装、品牌三端发力延长产业链,深挖杨梅附加值,通过“共富工坊+农户”模式,打造出村民家门口的“共富金果”名片。
夏日的阳光洒满庭院,村民张素云正在自家门前的晒场上忙碌。她小心翼翼地将腌制过的杨梅摊开在竹筛上,一颗一颗摆得均匀,还不时弯腰捡起混入其中的树叶、树枝。
“看我们上一代做的杨梅都特别好吃,我也跟着学。现在轮到自己做了,感觉更有意思。”张素云告诉记者,“你看今年这杨梅,个头大,晒的时候我自己都忍不住想吃。晒好之后吃起来口感特别好,塞进嘴里满满都是果肉。”
同村的李文芳家的杨梅干已经晒好,她正坐在屋檐下着手包装、密封。透明的玻璃罐里,深红色的杨梅干饱满紧实,贴上印着“大岙里村”的专属标签后,瞬间从“农家小食”变成了精致伴手礼。村里将特色标签免费发放给参与加工的农户,让产品颜值和品质同步提升。
李文芳表示:“村里统一发放标签后,我们可以自行购买罐子进行包装。每罐杨梅干净重八两,售价20元。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我们大岙里的杨梅品牌推广出去,让更多人品尝到村里自产的优质杨梅干。”
大岙里村的杨梅种植规模颇为可观,总面积达六百余亩,主要种植炭梅和东魁梅这两个品种。今年杨梅季,村里通过“村集体统一收购+工坊集中加工”的模式,累计收购村民手中的鲜杨梅将近8000斤。这些杨梅先由共富工坊的工作人员筛选去杂、统一腌制、统一晾晒。
螺洋街道大岙里村共富工坊工作人员林新兵介绍:“这批杨梅共有2500斤,需连续晾晒三天左右,每天约8小时。期间要不断翻动、摊匀,确保充分晾晒,这样做出来的杨梅干口感才会更好。”
过去,各家各户制作杨梅干多以“单打独斗”为主,制作方法和用料比例不尽相同,导致成品口感参差不齐。如今,螺洋街道大岙里村通过统一规范加工与销售流程,预计今年可为村集体带来10万元以上的增收。
螺洋街道大岙里村党总支书记应伟兵表示:“目前我们正积极探索‘共富工坊+农户’的发展新路径,由村集体统一收购杨梅原料,再由共富工坊按统一标准进行规范化加工制作。这不仅使杨梅干的风味更稳定、品质更有保障,也有力推动了大岙里村杨梅干的品牌建设,持续促进产业升级和农户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