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 柯菲吟
近日,位于路桥城区核心位置的“箱笼”餐厅里,姜汤面、青草糊、洋菜膏等本土特色美食,广受食客欢迎。“十里长街是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街,和我们做传统小吃的理念非常契合。”“箱笼”创始人吴海军说。
从代表性非遗小吃的创新传承,到节庆盛宴的热闹举办,如今的路桥美食文旅多点开花、全面发展。路桥通过机制创新与产业协同,构建“有厚度、有深度、有韧性”的特色美食经济生态。今年以来,路桥区通过美食赋能文旅融合累计带动相关消费近一亿元,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创新IP赋能
文化铸魂破圈焕新
夜幕降临,路桥十里长街历史文化街区逐渐热闹起来。暖黄的灯光映照在青石板路上,沿街的传统建筑与潮流业态相映成趣,游客们穿梭其间,感受着古街的独特魅力。
“很多游客都觉得这里文化氛围好,在‘箱笼’就能吃遍路桥特色,不用跑遍全城。”吴海军说。“箱笼”在保留路桥古早味核心的基础上,研发团队从未停下脚步:做姜汤面时,他们选用自种“一连姜”,并用菠菜代替青菜,姜香回甜不冲喉;煮梅干菜泡饭时,用本地冬菜晒至梅干菜配上鳗鱼干,原锅米汤焖煮出“外婆的味道”……“这种一站式的美食体验,让大家一口尝尽路桥的烟火气。”
近年来,路桥区持续深化“百县千碗·路桥义百碗”品牌矩阵,培育19家省市级“百县千碗”体验店。打破地域美食“小圈子传播”局限,持续培育“辣呵呵”美食IP,建设美食示范街区,培育魔鬼姜汤面、罗记鼎香姜汁等体验店50家。
激活非遗技艺
老手艺飘出“新香味”
路桥的“美食+”文旅,不只有街头餐厅的鲜活,更有非遗技艺的厚重。“子臣灰煻鸭”作为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传承中焕发新生机。
“传统的灰煻鸭,是用柴火燃烧后的余烬来煨制,要等十几个小时才能好。”在桐屿街道“子臣灰煻鸭”台州总店内,第四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汪冬菊向记者解释,“现在我们改用电加热煨炉,温度能精准控制在240℃,5个小时就能煨好。”
效率提升的背后,是对传统的坚守。“所有加盟店的师傅,都要来总部接受统一培训,从选料到煨制,每一个细节都要过关。”浙江子臣餐饮有限公司行政主管徐姝介绍,“我们想把路桥这口非遗煨鸭的味道,带到全国更多地方,让它成为一张响亮的‘养生风味名片’。”目前,该品牌已在全国开设100多家门店。
如何破解非遗“守旧难传”问题?路桥区将乌饭麻糍、酒盅印等61项本土非遗美食技艺列入市区级非遗项目,还探索非遗研学,举办“灰煻鸭”公益培训、二十四节气美食培训,在台州非遗百工馆内设非遗美食馆,将食品雕刻等传统美食制作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体验项目。
多元业态融合
拓展消费新增长极
美食IP的打造,不止于门店的拓展,更要融入文旅场景。路桥区巧妙将美食与节庆结合,让“吃”成为文旅活动的核心吸引力。前阶段,路桥区首届“开渔千人宴”系列活动,以“金港开鲜?渔宴全城”为主题火热开启,借“开渔”,聚人气、促消费。
活动现场,新鲜的海鲜被厨师们现场烹饪,清蒸、红烧、椒盐……香味在空气中弥漫。这种“渔船直供—现场加工—游客品尝”的一体化链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到“从大海到餐桌”的新鲜。短短3天,活动就吸引了10万人次参与,直接消费突破90万元,更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超180万元。
路桥还推动美食产业从“单点突破”转向“全链赋能”,构建多元消费场景,以“文旅+”“赛事+”等为重要抓手,打造“全时消费”美食经济带。借助桐屿枇杷、螺洋乌饭麻糍、峰江柿子等地方特色美食开展文旅促消费活动。同时,路桥区积极培育省级重点文旅市集,融入非遗美食与地方小吃等特色餐饮业态,其中,大宋集市累计带动消费240余万元;各镇街借助浙BA热点,推出“篮球夜市”,带动80余家餐饮酒吧实现营业额31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