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怡帆
上周的路桥,好似一幅细腻的城市工笔画,笔触既指向经济发展的宏大叙事,也勾勒出市井生活的烟火温情。
经济发展的脉搏,在“破”与“立”之间强劲跳动。路桥区侨助千企万品出海专场对接会不只是简单的产品展示,更是构建全球贸易网络的战略布局,是“路桥制造”勇闯全球各地的信心;新桥镇的“零增地”技改项目,则是对土地资源的“精耕细作”,在存量空间里挖掘出增量价值,这是高质量发展最生动的基层实践。路桥经济的活力,不正是源于这种向外开拓的锐气与向内挖潜的智慧吗?
当然,发展的成果,最终要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幸福。曾经令人心烦的“停车难”,在权责清晰的协同机制与智慧赋能的“台州停车”小程序里,化为了市民罗先生一句轻松的“搞定”,而这“搞定”的背后,是城市治理从“管理”到“服务”的理念之变。同样,为青年量身定制的“好搭子”计划,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职业群体送上“个性化”健康礼包……都体现了公共服务正逐渐走向“精准滴灌”,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境遇,提供对应的服务。
路桥的城市魅力可不止于此,更在于它包容多元、鼓励创新的社会生态。十里长街上,奶皮子糖葫芦的订单式生产,是传统小吃对市场新潮流的灵敏回应;振屿路上,来自重庆的老板将姜汤面与酸菜鱼的并置,是不同风味在岁月中达成的默契融合;银座街上,潮汕甘草水果的“梅”好生意,则是一位00后青年将潮汕风味与本土食材结合的创新探索。这些微观主体活力,构成了城市最本真、最动人的烟火气。
一座城市能得到稳定性、创新性发展,那它的精神力量来源于哪?或许是文化的滋养。从《空椅子》聚焦社会热点到《暖暖的姜汤面》用舞蹈诠释乡愁,传统文化正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获得新生。当一碗姜汤面也能舞出深情,当一件戏服的工艺能被舞台铭记,文化便真正融入了日常,塑造着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与认同。
路桥这七天书写的发展故事仿佛在告诉我们,高质量发展从来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化繁荣的有机统一。它既体现在全球贸易的宏大叙事里,也蕴藏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中;既要靠制度创新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浸润。这,便是一座城市迈向未来的底气与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