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教育 > 语苑杂谈 正文
不被待见的猫
2014-12-08 16:51:30 来源: 编辑: 朱思颖

□叶娇

  近来,天气乍寒,城市里似乎一下子多出了许多无人照管的野猫,不仅时常可见它们孤寂流浪偷食的身影,还能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发现一堆堆猫屎,更能于夜半时分听到那声声如婴儿般啼哭的猫叫声,扰人清梦。从古至今,猫似乎都没有狗这么受人欢迎。

  作为一种常见的动物,传统十二生肖中却没有猫的位置;上古的神话故事中也难觅猫的身影,即便后来有了广为流传的“狸猫换太子”故事,却又成了妖孽之征。这一切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在汉代以前,我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猫。尽管《诗经》中有“有熊有罴,有猫有虎”,《礼记·郊特牲》中有“迎貓,为其食田鼠也”等关于猫的记载,但那都是生活在野外的野生猫,别名豹猫、石虎,与熊、虎等一道归入猛兽之列。人们迎接猫、祭祀猫并不是出于对猫的喜爱,而是出于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因为这种动物喜食老鼠,能保护庄稼免受鼠害。猫的名字由来,就和这一特点密切相关,你看“猫”(或作“貓”)字,左为“犭”或“豸”,表明是兽类,右为“苗”,即禾苗庄稼,合二为一,不正显示着这是一种能保护庄稼的野兽吗?加之这野兽经常发出“喵喵”的叫声,读音上也就自然称之为“猫”了,在古代,猫有一读音为“眉骄切”,即miāo。

  我们今天熟悉的家猫,来源说法不一,但外来这一点却无疑义。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从印度带回,其祖先是印度的沙漠猫,大约是东汉明帝(公元57年—75年在位)时期,中印因佛教而频繁往来。据此,猫来到中国的时间,比干支纪年法的产生要晚,自然未能被纳入十二生肖之列。也正因为猫是后来者,是外来者,是“异教徒”,以及它我行我素、昼伏夜行的特点,所以在很长时间里遭遇国人的怀疑、畏惧,甚至受到排斥、歧视,因而不被喜爱、亲近。

  但不可否认,有时候猫也很可爱,那柔软的皮毛、呈杏形的大眼睛、娇细的叫声、对人百依百顺的态度、能捉老鼠的技能,着实令人喜欢,尤其是女性朋友对之更是青睐有加。从古至今,也流传着许多关于猫的传说。唐之后,养猫逗猫的风气十分普遍,唐朝廷甚至将一对白猫当成珍宝赠予日本,作“国民外交”,足见当时猫受人重视的程度。

  唐朝女皇武则天也曾是一个猫痴,她利用职权专门派人从各地收集了种类繁多、色彩艳丽的猫,豢养在宫中,供她赏玩。在一些吉庆的场合,她让猫和其它动物一起玩耍,供群臣欣赏取乐。唐代《簪花仕女图》里就绘有武则天斗猫取乐的场面。至于后来她不仅无心养猫,还见了猫就怕,甚至下令“宫中一律不得养猫”,这实在和猫无关,而是担心情敌萧淑妃的诅咒成真。据新、旧唐书的记载,武则天立为皇后前,便与原先的王皇后、萧淑妃等人争宠恶斗;取得后位后,武则天残忍地遣人断去王皇后、萧淑妃两人的手足,并将她们扔进酒瓮里浸泡,醉死在酒中。萧淑妃临死前,曾凶狠地咒骂武则天:“但愿我来生是只猫,你是老鼠,我一定要活活把你咬死!”武则天迷信、心虚,很害怕萧氏死后真的转生为猫,于是才有了“禁猫令”。唐以后,历代宫中的人依然爱养猫,即宫猫。明代更是耗巨资豢养“宫猫”,不少宫猫生有风光,死有哀荣,像嘉靖皇帝的一只宠猫“虬龙”,死后居然得以葬于万岁山北侧,命为“虬龙冢”,并立碑祭祀。

  猫叫声温柔、外形优雅,且极富灵性与神秘感,这对某些人来说,确实存在着巨大的诱惑力。至今还常有人用猫来比喻女人,意谓女人就像猫一样是诡秘与美丽、优雅与残酷的完美结合体。但毕竟对多数人而言,猫显得有些任性。它不像狗一样,对主人唯命是从、摇头摆尾,相反却喜欢独来独往,甚至有时候,你怎么叫它,它都当没听见,更常有弃主人于不顾、离家出走的。这些也许都是它不受多数人待见的真正原因吧。

  多数情况下,猫被认为是一种怪异、阴冷的动物,所以人们常常对它避而远之。比如“夜猫子”(其实就是猫头鹰)的外号,比如“猫哭老鼠”、“猫鼠同眠”、“争猫丢牛”、“照猫画虎”等成语,比如“三脚猫”、“猫腻”、“猫尿”、“猫食”、“猫腰”、“猫叫春”等说法,无不充满着贬义色彩。民间俗语中的“猫来穷,狗来富”,更显示着人类对它的不待见。至于有些地方盛行的“猫衰犬旺”说,“猪来穷,狗来富,猫来给孝布(意谓死人)”、“猪来穷来,狗来富来,猫来孝来”等俗语,更视猫为凶兆,猫的不被人爱可想而知!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