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量化成长数字、掌握植物“语言”,记者在科技感满满的农业综合体里 | 跟着数字新农人去“追光”
2022-05-10 16:00:38 来源:路桥新闻 记者:王恩兴 《浙江日报》记者:许峰 编辑:罗淑尹

  天气元素能“分解”、让植物学会“说话”……新桥镇有一块神奇的农田——铭溢客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现代智慧农业综合体。这里集合了智能水肥一体灌溉和LED补光等多项高新农业科学技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植物生长保驾护航。

  数字里的生长密码

  温度27.1℃、湿度54.6%、光照34680流明……一走进硕大的白色种植大棚,就看到技术员曾小红正在种植笔记中记录着最新的数据。

  “这些数据有什么用呢?”看着密密麻麻的记录本,记者充满了好奇。

  “先试试,甜不甜。”曾小红卖了个关子,随手摘了颗草莓递了过来。

  一排排草莓挂在半人高的支架上,在绿色地毯的映衬下,更显鲜红。

  “很甜很香。”记者尝过以后赞不绝口。

  “这香甜的味道就是数据带来的哦。”曾小红说,大棚里安装了温度、湿度、光照智能数据采集传感器,实时记录着全天候的天气元素。

  顺着曾小红手指的方向,只见大棚中间传感器带来的反馈在LED屏上实时显示;而反馈的数据同步传输到温室控制台,数控中心则根据农作物不同时期的需求,自动进行遮阳、通风、保湿等应用操作。

  “但作为‘新手’,我还是习惯做做‘小抄’,更清楚了解它们的生长规律,以便做出更优化的设置。”说话间,曾小红走到温室控制台,熟练地在液晶屏上轻点“外网进”。记者注意到,随着曾小红指尖的触动,大棚里传来声响,大棚东西两侧几十根绳索同时开拉,棚顶遮阳网布缓缓关闭,排风设备开始启动,大棚里的闷热感立刻减轻了不少。

  “现在是草莓的成熟期,光照保证在8000流明就差不多了、温度要控制在18℃—20℃。现在的光照和温度超标,因此系统就会关闭遮阳网,减少光照并降温。”曾小红带着记者走到温室控制台。

  “你看,现在是关闭了40%,如果到正午,关闭的比例就更多了。”外网进退、内膜进退、深帘膜收放、风机、补光灯……记者看到,不大的控制台上有着30多个应用操作按钮。

  “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设置。”曾小红说,这套系统既可以根据设置全自动操作,也可半自动或者人工干预手动操作。

  让植物学会“说话”

  “原来了解植物的需求才能有更好的收获,那么你们是如何让它们开口‘说话’的?”

  听到记者的疑惑,技术员朱超毅揭开了地膜的一角。每一排植物的下方,都装着一个容器,不时有水珠滴落。

  “总灌溉量减去排泄量,就是植物的需求量。”朱超毅说,比如灌溉了100升水肥,如果回收容器里有20升,那这个阶段的植物对于水肥的需求量就是80升。

  农作物品质好不好,能不能“喝饱”是关键之一。在朱超毅的带领下来到了中控室,每天一早,他会根据不同农作物的水肥回收情况,结合不同生长阶段,配置水肥的浓度和总量。

  “草莓现在的水肥盐碱含量值保持在0.7-0.8就可以了,而小番茄的盐碱含量值苗期要保持1,生长期则是2,结果期就要在2.5-3之间。”指着显示屏上的数据,朱超毅一边向记者解说一边熟练地操作着,“草莓每一株现在‘喝’200毫升就够了。”

  记者看到中控室里,有着数个不同的水肥池,通过管道延伸,源源不断地把水肥输送到每一个大棚。

  对照着水肥比例兑换表,记者也在朱超毅的指导下,上交了小番茄当日灌溉量的“作业”,并通过了智慧水肥系统的检测。

  “比例可以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了。”瞅了一眼自动化滴灌设备上的盐碱含量值,朱超毅开始设置定时浇灌时间。

  在这里,植物不会“暴饮暴食”。“一口气可吃不成胖子,得分时分量浇灌。”朱超毅说,他们采用的自动化滴灌设备,可以通过水肥管道自动滴灌直达农作物根部,为农作物提供均匀、定时、定量的水肥供给,灌溉量甚至能精确到每株苗,不仅能提高效率节省人工,还能精准控制水肥。

  在小番茄大棚里,记者发现,不时滴落的水肥让小番茄根部的土壤保持着湿润状态,但摸上去却仍松松软软。

  “光照够不够、温度低不低、湿度高不高,农作物也会用它们的‘肢体语言’告诉我们。”朱超毅说,光照不够,光合作用低,草莓的叶柄容易发枯,也易发灰霉病。而小番茄一个月的苗期、一个多月的生长期以及五个月的结果期,都有不同的“健康体征”,根据体征的判断,也能获取它的需求。

  “人工太阳”来补光

  “你们这儿种的番茄比我那儿好,茎干够壮、叶子够绿。”

  番茄大棚里,路桥种植大户杨礼池的赞叹响起,他是一位有30多年种植经验的老农夫。

  去年12月的反常天气,让杨礼池的番茄大棚受到一些影响。“光照严重不足,长得比往年略差了些。”

  铭溢客的小番茄苗,是从杨礼池的农场引进的,连种植技术都是他传授的,也同样遭遇了反常天气。

  “为什么这里的番茄就没受什么影响呢?”记者疑惑再起。

  朱超毅指了指头顶。记者定睛一看,原来是120盏有序排列的补光灯。“我们叫它‘人工太阳’,这是我们公司研发生产的,我们的综合体也正是产品的‘试验田’。”朱超毅介绍说,铭溢客负责人瞿萍萍原本从事节日灯制造,在现代农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中,投入到农业综合体的建设当中。

  让农作物种植告别“靠天吃饭”,“人工太阳”正是为解决这项需求而生。今年春节之后,台州同样被低温寡照天气笼罩。这样的天气,对农作物生长不利。铭溢客的新农人们抓紧了对“人工太阳”的研究。

  “那个阶段,我们每天会开4—8小时补光灯,再把记录的数据给研发端提供参考。”朱超毅说,目前来看,在农作物急需大量光照的生长周期时,如遇到极端天气,补光灯的效果仍要加强。

  在铭溢客的秀珍菇菇房里,补光灯的效果十分明显。“常规种植户出菇大概要3个月,而我们只要30天。”工作人员杨国忠告诉记者。

  草莓散发着醉人的香甜,成串的小番茄红绿相间,一排排菌棒上探出了大大小小的菌菇……行走在科技感满满的农业综合体里,记者感受着智慧农业的魅力,也看到了数字新农人的追求和梦想。

  记者手记:科技农业,打开更大想象空间

  高架无土栽培、液体菌种技术、全电大棚、智能水肥一体灌溉设备……在铭溢客现代智慧农业综合体里,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持,让种地不用下地成为了现实。

  在这里,草莓、番茄、秀珍菇、金线莲都“住”在大棚里,“喝”的是专门配比的肥水,享受的是专属LED补光灯提供的“日光浴”。像草莓采用的是生物防虫,确保零激素、零膨大剂、零增甜剂、零农药残留。秀珍菇生产工厂则采用了多层立体化的种植方式,应用了独创的液体菌种技术,该技术是从母胎菇中提取DNA菌种,制种快、活力强、纯度高,可全年生产。

  “面朝黄土背朝天”。想到农业、农村和农民,不少人可能就会想到脏、苦和累,挣的是辛苦钱。而在铭溢客,“曾小红们”都是“半路出家”,来到这里之前,都没有专门从事过农业。

  采取新的理念和更环保的种植方式,“曾小红们”不再是传统的“庄稼汉”。在他们这里,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变成了“新农资”,数字赋能让他们迅速成长成信息时代新农民。

  依托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为植物生长保驾护航,铭溢客的高品质果蔬受到市场欢迎,售价比市面上高出1.5倍左右,却仍供不应求。按照规划,铭溢客将从室内的垂直农业、研发测试中心,到连栋温室的多品种蔬菜水果、食用菌和可食用花卉着手,打造出一个拥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美妙田园风光”的地方。

  科技动能澎湃,质量效益跃升,农业成为越来越有奔头的产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

  农业现代化,是农民致富的“金扁担”。未来,随着5G、自动化、物联网等科技加速进入田间,农业产业发展的“含金量”必将持续增加,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