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路桥新闻周刊 正文

爱拼才会赢

2013年11月28日 14:46:24 本报记者: 徐诗玥

 

 

  □本报记者 徐诗玥 文/摄

  罗发甫 福建人

  租龄 3个月

  说起沙县小吃,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几乎在每座城市,你都能寻觅到它的身影。它的业务还拓展到了海外,被誉为中国餐饮业的一朵奇葩,更有甚者,还戏谑地称其为“沙县国际”。而罗发甫,就是众多沙县小吃经营者中的一员。

  带着家人创业去

  1986年出生的罗发甫,今年不过28岁。因小时候不爱读书,他很早就步入社会。在来台州之前,他曾在福建、广东、海南等省份打过工。年轻人喜欢玩,每个月3000多元的工资,用不了多久就没影了,所以即使辗转过很多地方,他也没攒下多少钱。

  直到娶妻生女,他才感觉肩上的担子重了,于是产生了创业的念头。3个月前,一位在台州做沙县小吃的老乡告诉他,台州外来人口多、生意好做,他和家人商量后,便决定举家迁往台州“试试运气”。这次远行他没有带太多行李,而是将仅有的2万余元存款紧紧地揣在身上。

  刚到台州的罗发甫先去椒江找店面,转了一圈下来好不容易相中了一家,一年4.1万元的租金却让囊中羞涩的他望而却步。随后他又兜兜转转来到路桥,终于在良河小区附近找到了一家店面,原店主也是经营沙县小吃的,店面租金一年2万元。便宜的价格让明知这家店已转手多次、生意不大好做的他咬牙盘了下来。

  店里配有阁楼,罗发甫和妻子就住在这里。为了安顿父母和孩子,他在良河小区另租了一间房,房租每月300元。“父亲60多岁了,不想他太累,就让他帮忙带带孩子。”罗发甫说,他的女儿今年3岁,在附近的苗苗幼儿园上学,自己要忙生意,接送孩子的任务自然落到了父母身上。

  开店前,罗发甫曾在夜市一家沙县小吃店学手艺。刚开始很难,尤其是要包出老鼠造型的蒸饺,光这他就学了一个月。还有炒面、炒年糕时必须翻锅,如果手没力气就翻不动锅。罗发甫笑言,虽然他现在的手艺日臻成熟,但炒菜时因油温高把手烫出水泡的事,还是时有发生。

  “在夜市学手艺时,常看到楼上的住户直接把垃圾抛下楼,我甚至看见过旧桌子‘从天而降’。”罗发甫说,楼上住户会“扔炸弹”,是他对路桥的第一印象,而另一件让他犯愁的事,便是语言问题。有一次客人跟他说不要放辣椒,他听了好几遍也没听懂,最后客人只能指着辣椒告诉他不要这个。

  因为手头紧,罗发甫没法再雇人,每天都是他和妻子两人看店。妻子中午累了,他就让她上阁楼休息,自己困了就躺在楼下的折叠椅上眯一会儿。这样的日子虽清苦,却也因家人的存在而其乐融融。

  开店容易守店难

  盘店之前为一探虚实,罗发甫曾到店里参观过,当时店里的生意看着不错,他也有了信心。盘店后的头两个月刚好赶上夏季,不少办公室里坐着的白领不愿顶着烈日外出就餐,就会打电话到他店里订餐,他的生意因此红火起来。但没想到一进入第三个月,生意又开始冷清了。

  虽然生意不如从前,罗发甫却没有灰心,而是依然细致地做着开店前的准备工作。每天早上7时半他都会准时起床,然后挎着菜篮子上菜场买菜。一回到家,他就开始蒸蒸饺、烧开水、洗菜,菜单上有的汤他也会及时熬上。店里的客人主要集中在中午和晚上,所以他有了更为充裕的准备时间。

  罗发甫店里的生意大部分靠回头客支撑,所以对待回头客,他显得特别周到:“别家的馄饨12个一碗,我的14个,因为之前那个店主就是14个,我也不能少,不然老顾客吃不饱就不来了。”为了增加客源,罗发甫也曾试着创新,推出了宁化小吃灯盏糕,但似乎不合本地人胃口,一早上只卖了十几块,后来便不做了。

  对于别人让他发展炒菜的建议,罗发甫也一口否决了,因为不希望自己的店变得不伦不类。“我有一个亲戚本来做沙县小吃的,后来在店里做起炒菜,现在虽然挂着沙县小吃的招牌,却变成炒菜店了。”罗发甫告诉记者,他的店对面就是川菜馆和江西小炒,有时候生意还不如他。

  当全家人的开销都寄托于小店时,罗发甫自然要精打细算。他说,如果一天能有八九百元进账,家人的生活就可以过得好一点;如果一天只有五六百元进账,倒也能保本,持续下去的话还能在半年内收回成本;如果遇上店里生意不好,就不算账了,怕影响自己继续奋斗的决心。

  好在开店占用了罗发甫大部分时间,少出门便意味着少花钱。家人吃饭也很随意,通常是店里什么剩的多,他们就吃什么。对于赚钱这件事,罗发甫的心态很乐观,他总说钱是急不来的,第一次做生意就当积累经验,只要肯努力总有成功的一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