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 陈小军
陈小军,这个名字但凡路桥人听起来都熟悉,台州银行行长嘛。但记者要和陈小军面对面有多难,或许《南方周末》记者余力的一句话足以表明,她说:“陈小军年仅42 岁,外表温和,态度平易而坦率,与约见他的困难形成强烈对比。”在这篇完成于2004 年的采访里,陈小军是台州市商业银行行长。现如今,台州市商业银行这一称谓早已被台州银行取代,在名字更改的背后,更有陈小军与他所执掌的银行的许多故事。
或许,对于记者来说,采访到陈小军还有更深一层的涵义:在他身上,不仅深刻反映了路桥第一代创业者的鲜明特点,解读他更是从某种意义上剖析路桥这个民营经济活跃地区的独特经济形态。
5 月17 日9 时20 分,位于椒江区的台州银行金融学院在灿烂的阳光下显示出另一种从容与大气。与这种初见印象形成反差的是,据说,这是一座魔鬼式的训练学院,每个进台州银行的员工都被送进这里培训三个月,三个月下来,就算是从未在银行就职过的“门外汉”也被打造得精通银行各项业务。而本次采访对象——陈小军就在这里,只要回台州,他都会在这里办公。陈小军答应给记者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与他的忙碌比起来,记者仍觉得备感荣幸。
事实上,记者已做好“采访大牌需要等待”的准备,但出乎记者意料,没有艰难的等待,陈小军很快就出现在记者面前。“你好”,握手,坐下,轻松的开场白——正如余力所写的那般,陈小军外表温和,态度平易而坦率。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陈小军的手机一直处于休眠状态,自始至终没有响起,这与记者采访其他当地企业家时的感受完全不同。
在这里,允许记者跳跃一下。作为台州银行的小客户,记者也有进入台州银行办事的经历,那里的柜台人员彬彬有礼,给予客户一种春风般的相待。作为台州银行的行长,陈小军同他带领的员工一般:礼貌,谦逊,给予他人足够的尊重。采访期间,任何一件事陈小军都会坦诚相告,包括记者对细节不厌其烦的“追问”,当时间飞逝至两个小时,陈小军也没有因为事先的约定而中断采访。
相谈甚欢。这是记者此次采访的最大感受。
摩托车和自行车
如今陈小军的座驾是什么?记者没有问过,但在陈小军还没创办银行前,他喜欢一款由台湾产的摩托车,发动机是日本川崎公司制造的,当时的陈小军只有23岁。那时的他在桐屿信贷社负责信贷工作,工作之余喜欢摆弄这些名为“银座”的摩托车。
在1986 年,一辆银座摩托车价值多少?几千元,一笔在当时还没有多少人可以拿出来的惊人数目。但陈小军说,他玩摩托车不会亏钱:“买到的都是二手摩托车,这些摩托车外表看起来是很烂的,但发动机却很好,我都是自己修理这些摩托车。”但修理好的摩托车在陈小军手里不会待很久,他玩一段时间后就会转手给别人,因为他玩摩托车是不会亏钱的,甚至还能小赚。正因为这样,当时的陈小军还想开一家摩托车修理铺,只因他的手艺不输给那些专业的修理工。
当然,谁都知道陈小军没有去开摩托车修理铺,因为当时在银行上班稳定,是份人人羡慕、受人尊敬的工作。但陈小军生来就不想每天重复一件简单的事,他曾数次对当时的主任表达过转行的意愿。终于,在陈小军25 岁那年,主任给他拿来一份《浙江日报》,在报纸的角落里登着一条温州龙港7 位农民合股创办信用社的消息。“你可以去干这个。”主任的玩笑话却在陈小军心里激起了阵阵回响:“温州农民能干成的事,我们路桥人怎么就不行?”
事实上,从陈小军萌生这个想法开始,亮在他面前的就是一盏盏红灯。首先是来自家里的抗议,好好的铁饭碗砸了去干前途渺茫的事?再次是有关方面的领导,温州是改革试点的地方,那里能办我们这里不一定行。但陈小军说:“我想办成的事,谁都不能阻拦,有人称此为倔强,我却称之为执著。”
执著的陈小军等来了春暖花开。一天,他在路上偶遇了当时的黄岩人民银行行长蔡明亮。他留下一句话,“小军,晚上来我家,有好消息告诉你”,陈小军的心瞬时亮了。
好消息是:上级有政策,路桥个体工业、个体商业发达,具备创办金融服务社的条件。而陈小军面临的抉择是:要办金融服务社,就必须辞职。在当时的陈小军身边,还没有一个人抛弃铁饭碗去下海。但陈小军凭借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不计后果“扑通”一声就往渺茫的前程里跳下去了。
捧着父母从亲戚那里借来的5 万元,加上另外10个个体户凑的5 万元,陈小军带着10 万元的创业资金起步了。为了快点上路,陈小军选择了金融服务社的形式——与城市信用社需要省人民银行批准相比,金融服务社的批准就简单多了。
名字就叫银座金融服务社。不仅因为陈小军将“银座”摩托车的脾性摸得滚瓜烂熟,还因为日本东京有个繁华的商业区叫银座,而常常偷偷研究日本金融业的陈小军,做梦有一天自己也成为真正的银行家。
1988 年6 月6 日,逢双日,中国大吉大利的日子。这天,陈小军创立的银座金融服务社在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出现在众人眼前,过往的群众用惊奇的眼睛盯着它。毕竟,这家临街挂牌的小屋里只有6 个工作人员,简陋的尺子形柜台,多少有些过去钱庄的模样。但没有人拒绝它的出现,第一天就吸收了5 万元的存款,陈小军这样形容当时的感受:“高兴得不得了,如果按这种势头下去,一年下来该是多大的数字”。
但聪明的陈小军没有拘泥于数字,他自始至终都认为跟着自己打拼的员工才是最大的财富。单从员工对他的评价就知道他是个怎样的人:“我们怕他、敬他、服他。”或许一件事就足以反映他是如何训练自己的员工的。
一次,陈小军亲自带着数十名员工骑自行车去杭州。两天半时间,骑行380 公里,一行10 余人没人落下。事实上,一个名叫李淑君的20 岁出头的姑娘,在骑行不到一半的时候脚就受伤痉挛了,哭哭啼啼地不愿前行。陈小军就边骑边安慰她:“你把自行车丢了我们也可以载着你到杭州,但一辆自行车要100 多元,你每个月的工资才50 多元,多不划算?”就这样,李淑君最后也坚持骑到了杭州,回来后一瘸一拐地过了半个月才痊愈。“现在李淑君不在我们银行,因为她的老公是我们银行的一位高管,两人同在银行不好。”在陈小军这里还有一条铁的规定:与银行高层沾亲带故的人,一概不用,自己也不例外。
正是这样,陈小军不仅创办了银行,更带出一支过硬的队伍。陈小军是这样评价自己的员工的:“或许你可以打败我们,但你必须花上很多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付出惨痛的代价。”
一个月,治愈“癌症”
下海之前,陈小军最怕两件事:一是挤兑;二是我库存紧张的时候,谁可以借钱给我。
记者问过陈小军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年你是怎么过的?”陈小军说:“25 年来,我几乎没有睡过安稳觉。”最初的一年,陈小军熬得很累,如果给他退路,他愿意回头。但已经辞职的他,没得选择,只能前行。身为老总的他,其实还是业务员,白天跑客户,晚上写制度,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就这样,陈小军挺过了一道又一道关卡。
但在银行成立的13 年后,陈小军迎来了所有银行都最怕的一场风暴:挤兑。用陈小军自己的话来表达,这相当于一个人在瞬间得知自己患上了癌症。
2001 年9 月11 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当陈小军还未从这场灾难里反思出点什么的时候,9 月14 日,他遭遇了自己的“9·11”。这天,因为民间的不实传言,路桥某银行发生挤兑,台州银行被波及。虽然当时的领导们都觉得台州银行可以抵御得住,但陈小军心里很清楚:“这是风暴,不是一般的风浪。”
原本,20 时是银行关门的时间,但当天这个点还有五六人在办理业务。前台向陈小军请示是否下闸关门,但陈小军还是下令完成正在办理的业务。与预计相反的是,陆陆续续有人进来,门关不了。
20 时30 分,银行里已是人头攒动,大爆发了。
“最后我们是在21 时30 分关的门,警察和政府的工作人员协助了我们的工作,因为根本没人听我们解释。”这一刻,陈小军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无助:“要知道,我们的客户经理跟客户都是打成一片的,每个客户经理都跟客户是朋友,他们的生日、他们女儿出嫁、儿子迎娶都会邀请我们客户经理参加酒宴,但这些都敌不过他们对自己金钱的安全感。”
一个亲历了整件事的人是这样向记者描述当时的场景:有人为了取回自己在银行存的10 元钱,在太阳底下排了三个多小时的队伍,场面根本就是失控了。
这个失控的场面在第二天加剧。7 时30 分是银行开门的时间,但9 月15 日的这个早晨,在开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长的取款队伍。警察举着枪护送一箱箱的现金抵达现场,将这些钱摆在柜台前面:“我们就是要告诉群众,只要你要取,我们就有粮草。”陈小军知道,没得躲只能上。
一个上午,10 个亿的现金没了;到了中午才稍微得到缓解,但16 个亿没了,而且此时椒江区的三个网点还在“阵痛”,但好歹节奏缓了下来。或许,总觉得钱怎么都取不完的群众,理智地感觉到这家银行还是值得信任的。事实上,这场挤兑只有陈小军知道是怎样的重创:“我们辛苦了13 年的积累,在瞬间消失了,用现在的流行用语说,就是‘一夜回到解放前’了。”
在伤痛面前,陈小军最大的安慰是他有一批忠实的员工。“我们的员工以自己的人格担保,给自己的客户打白条,保证他们这次不取下次也能取到,他们才是我们银行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挤兑事件后不久就是中秋,陈小军觉得这是“找回”客户的一个绝佳时期。“我们在鑫都摆了15 桌,邀请150 名重要客户参加我们的中秋联欢晚会,我们就怕他们都不愿意来了。”但让陈小军备感欣慰的是,当天来了180 人,最后需要加桌,远远超出了预期,“我知道,他们回来了。”当天,行里的员工带去了精彩的表演,展示的面貌前所未来的好,得到了客户们的一致肯定。
肯定的回报是丰厚的。看到台州银行屹立不倒,客户一个个回来了,短短一个月时间,存款上升到30 亿,比挤兑之前的29 个亿还要多出1 亿。“这在挤兑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至此,陈小军真正理解了信贷资产质量是银行生命这句话,而记者也明白了“值得信赖的银行”这句话背后经历过怎样的阵痛。
二次创业,来了
刚开始坐下的时候,记者向陈小军发问:“我来自衢州,不知道那里什么时候会有台州银行,台州银行又将以什么打动衢州当地的群众?”陈小军回答,他们的成功秘诀是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我们就是要打造最出色的‘社区银行’。”
“社区银行”乍一听很新鲜,但理解起来免不了落入“难道是在每个社区开设一个银行”的圈套。事实上,如果你熟悉台州银行的客户经理,就会明白何为“社区银行”。在台州银行,每个客户经理手头都积累了不少于200 个的客户,但他们自己将这200 人称之为朋友。“客户什么时候生日,客户家里的情况,我们的客户经理像熟悉朋友一样熟悉自己的客户。”按陈小军的话来说,他们的每个客户经理都建立了一个社区,这里是一个信息平台:“他们会把这个客户的生意介绍给另外的客户,甚至还会把某个客户的女儿介绍给另外客户的儿子,促成了不少姻缘。”
“台州银行——中小企业的伙伴银行”这句话路桥百姓的感受应该很深刻。事实上,这样的定位正是出于对路桥的民营经济比重占台州经济总量的九成以上的准确认识。“路桥小微企业众多,他们都会面临各种‘成长的烦恼’,服务好它们是重要又现实的课题。”陈小军如是说。
回到25 年前,蔡明亮以自己近30 年的银行工作管理经验给陈小军指点过迷津,送了他8 个字:额少、期短、面广、高效。而这正符合了陈小军为何觉得小微企业可以做。传统看来,小微企业尤其是外来人员,没东西可抵押没人可担保,怎么做?但陈小军恰恰认为,小微企业往往都具有很强烈的信用观念,“小微企业主要是那些希望通过劳动摆脱贫困、创造财富的创业者,在他们实现创业梦想的过程中,资金对他们来说珍贵如血液。社会融资的高利率和不稳定性,使他们不能作为长期的依靠。由于资产不足等特点,他们与金融机构议价能力几乎不存在,信用记录就是获得正规金融服务的通行证,他们会更加珍惜”。实践证明,这步棋他们走得很成功,他们一直保持了贷款的低风险水平。
在告别的时候,陈小军向记者发出了邀约:“我们正在做的事我还没想出一个正规的说法,暂且叫‘二次创业’吧,下次等我们二次创业有成绩了,我们来聊聊这个。”倘若你稍微注意过新闻,就知道台州银行早就走出了台州,纷纷在北京、深圳、杭州、重庆等地安营扎寨。然而,在一个新的地方开设一家新的银行绝非挂牌这么简单,如何寻找到符合当地的经营模式、如何融入当地的文化、如何让行里的骨干在异地成为一名出色的策划者,陈小军一直在思考。他说:“不管走到哪里,任何一点偶然的事情,都能激发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陈小军,这位我们身边的草根银行家,曾在思考中上路,且在思考中走路,必将在思考中迎来二次创业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