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直白的初衷
谢兆修(前排右一)时任澄江区共青团小教支部副书记时,摄于黄岩九峰
1952年10月台州地区优秀教师经验总结会在临海东湖召开。谢兆修(二排右六)
1952年9月台州专区教师学习会评优秀教师摄于黄岩老孔庙(谢兆修二排右十)
□本报记者 项懿
谢兆修有着43年的教龄,今年已89岁的他身体硬朗,耳聪目明,对往事记忆犹新。在那个特别讲究出身的年代,穷人的孩子是读不起书的,而贫农出身的谢兆修凭借一股子韧劲和好学,考上了黄岩师范,当上了教师。
当初,谢兆修想要继续求学的初衷非常简单,就是为了不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壮丁征集原本是在全民抗战的历史条件下,国民政府所出的一项兵员动员举措,只是在兵役办理的过程中,人员存在营私舞弊、强拉壮丁、贪污敲诈等丑陋的现象,引起老百姓的反感与抵抗。)考上黄岩师范后,由于穷苦,谢兆修四年的学业有三年半是住在家里的,经常要上九峰山砍柴拿回家烧饭;因为太穷买不起教科书,上课时他就认真听课,靠记笔记来温习功课。
艰苦的岁月在时光的流转中继续前行。1946年,谢兆修顺利毕业,不过工作并不是来得那么顺遂。正常情况下,师范毕业后国家可以安排工作,因为没有“排头”(方言),别说分配到贫苦地区的学校,就是连分配也轮不到他。幸好,谢兆修有同学的帮助,只要听到有哪个学校缺人,就会问他愿不愿意去,如果愿意,就推荐他去。每次,谢兆修都是二话不说应承下来,即便这些学校条件极差,没人愿意去。如果没有工作,谢兆修就依然会面临被抓去当壮丁的风险。
毕业后到解放前的三年半时间里,谢兆修换了8所学校。不是因为挂职的校长被免职,树倒猢狲散,失去教学机会;就是学校有人被安排进来,他被排挤走了。除了经常被迫换学校,谢兆修的工作任务也不轻松,一人要管三四个年级,要教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绘画等所有课程。然而,收入却相当微薄。那几年间,谢兆修连一件衣服钱都没赚到,贫困得一双雨鞋也买不起,所有的收入只够糊口。谢兆修说他们的现状就如一句俗语,“七讨饭八教书”。
命运总会眷顾矢志不渝的人。黄岩解放前夕,浙东游击队三五支队的负责人之一的蔡康春(后为台州地区副专员)了解到谢兆修贫农出身又是教师,就跑来找他,让他组织黄岩城关师生以迎接三五支队进城。蔡康春第二次找谢兆修时,告知他进城的具体时间,并给了他关于解放的一些材料、宣传标语和口号。1949年5月31日,谢兆修发动五六十名师生来到小南门,手持鲜花、“戒刀”旗,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黄岩县城,同时夹道欢迎的还有社会各阶层人士及老百姓。
此次事件成为了谢兆修人生的转折点,他的命运由此被改写。解放后,谢兆修被蔡康春委任为柔桥小学校长。虽然该学校只有两名教师,但是当时学校是不委任校长的,算是给谢兆修开了个先例。直到现在,这张委任书他还保存着。被委任校长后除了领导全乡教师,谢兆修还首次组织了农委、民兵、妇女会、儿童团等一系列社团。而当初之所以被委派到此,是因为解放初期,局势还不是那么稳定,时不时有土匪骚扰,柔桥村正好处在黄岩城关边的位置,谢兆修就发动民众组织社团来抵抗没有完全安稳的局势。
两三个月后,南下干部开始进驻黄岩。有一个山东的老同志来到镇东乡任乡指导员,由于语言不通,彼此沟通交流困难。谢兆修就被找去当翻译,白天上课,晚上翻译。老同志先把相关资料给他,说一句,谢兆修就给翻译一句,记在纸上。“实际上我也只能听懂一半。”回想起来,谢兆修甚觉有趣。翻译工作,他干了一年左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