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乡镇联播 > 峰江街道  > 亮点 正文
共享共建促和谐
2009年12月30日 13:47:04     中国路桥新闻网

    新黄施洋人也参与到黄施洋村建设中来。河道疏浚的资金中,就凝聚着新黄施洋人的一分心意。 

    从前,峰江街道组织的各类活动中,黄施洋村从未获过奖。共建共享“促进会”成立后,在“促进会”的牵头筹划下,黄施洋村首次在街道组织的大型趣味活动中,夺得了第一名。

    黄施洋村拆解业发达,小规模的私营企业众多。图为民工拆解汽车水箱。

    为消除新老黄施洋人的“情感鸿沟”建立共建共享促进会

    近年来,路桥区峰江街道经济快速发展,外来流动人口大量涌入。黄施洋村由于紧靠金属再生园区,成为全街道外来人口最多的村居,办理登记的外来人口有3000多人,是本村人口的两倍多。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在促进了黄施洋村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由三方面因素构成:

    其一,这些外来务工者主要来自江西、四川、安徽、河南、重庆等地,往往沾亲带故,容易形成一个集群,类似“同乡会”、“老乡帮”的群体很多。这些集群之间为争活干经常产生摩擦,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群殴事件时有发生,给当地的治安稳定带来威胁。

    其二,外来务工者与本地企业老板的关系也时常处于紧张状态中。黄施洋村的大部分企业从事拆解业,企业规模大小不一,企业效益有好有差,外来务工者只要哪家有活干就到哪家,干完一家换一家,有些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干两家企业的活。由于工作周期短,流动性强,大部分外来务工者都没有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这给外来务工者与企业产生劳资纠纷埋下隐患。企业拖欠工资,外来务工者去找企业老板理论时,往往因为语言不通,没有第三方及时协调,造成更大的矛盾。

    其三,外来务工者和本村人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相互排斥情况。本地人丢了东西,首先怀疑的是外来务工者;本地人认为是外来务工者乱扔垃圾,使环境越来越差;外来务工者觉得本地人带着“有色眼镜”看他们等等。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让外来务工者和本地人消除“情感鸿沟”,真正成为“一家人”?路桥区委书记马晓晖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认为:“消除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的‘情感鸿沟’,关键是要让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共建共享路桥的发展成果。”根据这一指导精神,路桥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提出在黄施洋村建立共建共享促进会的设想,并且准备将此作为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工作的一个崭新载体。 

    2007年12月3日,黄施洋村共建共享促进会成立,成为我市首家村级共建共享促进会,它在峰江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指导下,由村党支部管理和协调,是一个具有民间性、共建性、互助性、服务性特点的群众组织,下设会员组织组、维权调解组、治安巡逻组、计生卫生组、文体宣教组,现有成员十多人,由本地人和外来务工者共同组成,外来务工者自愿参与其中。 打架斗殴事件少了治安好了起来

    “促进会”对当地的治安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维护作用,成立后的短短几个月内就成功制止了多起突发性事件,打架斗殴事件明显减少。

    春节前,来自河南的外来务工者与来自贵州的外来务工者,为争台州齐合天地金属有限公司拆废铁的活,产生了矛盾,双方都想争取到这个活,谁也不肯退让。于是,双方召集各自老乡二三十人,约定好时间、地点,扬言要干上一场,谁赢了,活就给谁干。

    这个消息迅速在贵州人和河南人之间传开。聂应学是贵州人,也是“促进会”中的一员,得知自己老乡要与河南人打群架,他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立即打电话给副会长杜绍禄说明情况。杜绍禄迅速与黄施洋村党支部书记、“促进会”会长王新建取得联系,商量对策。王新建立刻安排园区巡逻队加强巡逻,最终平息了事态。“消息灵通、反应迅速是我们‘促进会’能成功制止这场事件发生的关键。”王新建说,“‘促进会’中有外来务工者,他们能及时掌握各种动态,这是我们本地人做不到的。”

    不仅如此,“促进会”在成立之初,还曾成功化解了一位本地私企老板与一位外来务工者的紧张关系。外来务工者何某原本在本地一家私营企业从事拆水箱工作,老板姓李。接近年关,这家私企的效益一直不好,何某没有活干,但他又想多赚点钱好回家过年,于是,何某瞒着李老板到另一家私企找了一份活干。谁知,李老板知道了这件事,而李老板与那家私企老板有些个人恩怨,得知自己的员工跑到那家私企干活,李老板非常生气,要辞退何某,并以未干满一个月为由拒绝发工资给何某。何某去找李老板理论时两人发生争吵,李老板一气之下恐吓说要花20万元杀死何某,何某召集老乡想对策。两人的关系剑拔弩张。

    “促进会”得知此事后,立即报了警,当时的峰江派出所王所长马上赶到黄施洋村调查此事。“促进会”也没闲下来,多次找双方当事人了解情况。王新建劝说李老板不要将此事闹大,杜绍禄则劝说老乡要冷静。经多方协调,李老板同意支付杜绍禄应有工资,两人达成共识,不再找对方麻烦,此事得以画上圆满的句号。

    协助峰江派出所工作,督促外来务工者履行暂住人口的主动登记、主动领证和注销报告等义务,也是“促进会”的职责。

    3月18日,“促进会”协助峰江派出所工作人员的工作,使几百名外来务工者及时办理了暂住证。3月17日,“促进会”得知峰江派出所将组织工作人员于3月18日到黄施洋村,现场为外来务工者办理暂住证登记等相关手续,于是“促进会”成员在当晚挨家挨户地将这个消息传达给外来务工者。“我们不仅要传达消息,还要做好思想工作。” 杜绍禄说。原来,有一些外来务工者不明白办理暂住证的重要性,总是拖着不办理,给自己和有关部门的管理带来不便。针对这些情况,“促进会”成员耐心地解释,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办理暂住证,办理暂住证有什么好处。做了思想工作后,大多数外来务工者都能理解和接受。

    乱扔垃圾的人少了  环境好了起来

    针对环境卫生的脏乱问题,为改变外来务工者在本地人眼中乱扔垃圾的形象,“促进会”采取了各种积极措施。“我们一方面加强对垃圾的及时处理,一方面进行广泛宣传,让大家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杜绍禄介绍说。在垃圾处理上,黄施洋村专门聘请了一名清洁人员,每天清扫垃圾一到两次,“促进会”组织成员进行巡查,一发现垃圾死角,就让清洁人员及时处理。在宣传上,“促进会”更注重对外来务工者的宣传,让他们认识到保护环境卫生是每个人的责任,不分本地人和外地人。

    值得一提的是,“促进会”在进行宣传时很注意方式方法,成员中的优秀外来务工者对各自的老乡进行宣传。“这样既消除了语言障碍,又能让外来务工者比较容易接受,毕竟老乡的话大家都愿意听。”杜绍禄说。

    现在,黄施洋村的环境卫生大有改善,大家的环保意识也有所提高,本地人对外来务工者的看法也有所变化。“我们自己的卫生习惯也不好,不能一味地将责任推给外地人,现在大家共同努力把卫生搞好才是关键。”当地一位村民说。

    “促进会”成员对外来务工者的生活也十分关注。“促进会”经常组织成员在下班时间走访一些外来务工者家庭,与他们聊聊天,了解他们生活上有无困难,是否需要帮助。对那些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外来务工者,“促进会”帮助他们找工作或者提供各种就业信息。走访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一些外来务工者没有将子女送去上学,于是,一方面对家长进行劝说,告之读书的重要性,一方面给与适当的帮助。春节前,一位民工的小孩失足掉进井里,小孩被严重冻伤,可家里经济困难,付不起医疗费,“促进会”得知情况后,拿出3000元帮助他家渡过了难关。

    据悉,4月份,市有关部门将在峰江街道举办一个现场会,借鉴黄施洋村共建共享“促进会”的经验,计划在路桥全区范围内推广这一做法。(李雪玲)
 

 

来源: 中国路桥新闻网  作者:  编辑: 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