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一江山岛纪念馆 |
2010年11月12日 16:40:23 中国路桥新闻网 |
黄礁岛战斗 1952年春,浙东股匪已基本肃清,蒋匪在大陆“生根立足”的梦想已破灭,少数散匪流窜到近海岛屿与海匪合股负隅顽抗。距浙东陆地较近的黄礁山、白沙山等岛屿,便成为敌我争夺的桥头堡。为此,中国人民解放军62师于1952年3月份派部分连队分驻黄礁山、白沙山、松门等岛屿。黄礁山,位于金清镇琅矶山东南面,是一个西北、东南走向的小岛,面积约3平方公里,地势险要,涨潮时,靠近道士冠岛之西侧山腰和讨水坑西南山脚处可以登陆。当年,186团9连加强重机枪1挺,82追击炮2门,奉命进驻黄礁岛组织防御。 6月10日21时,匪“浙江反共救国军”总司令胡宗南及其参谋长李奇英、温台巡防处长招得培亲率第一野战大队王相义部4个中队,第三野战大队王枢部2个中队,共约1200余人,分乘12艘机帆船,在两艘军舰掩护下,利用涨潮机会,乘夜色向黄礁岛阵地进犯,企图集中优势兵力,突袭我守岛部队,我守岛部队在敌我力量悬殊情况下,经过激烈的战斗,独立坚持7个小时之久,击退敌数次连续攻击,确保主阵地屹立未动。11日5时,我增援部队到达,敌见势不妙,即以炮火掩护撤退,我随之迅速组织反击,予敌以惨重杀伤,至16时左右结束战斗,残敌被迫登船逃回大陈岛。此次战斗共俘敌上尉教官以下10人,毙伤敌中队长以下300余人,缴获六O炮1门,火箭筒3个,轻重两用机枪4挺,轻机枪5挺,冲锋枪4支,卡宾枪18支,左轮手枪1支,步行机1部及其它弹药物资。 战后,21军和62师党委、首长对黄礁山岛战斗十分重视,高度评价守礁,连队战斗的胜利。军授予9连为“守卫海防战斗模范连”,该连3排立集体一等功,并授予“海防战斗模范排”。62师批准该连一排和一班分别立集体一等功,并授予一班“战斗模范班”,授予该连7班“战斗英雄班”,周书田、俞文春、张印分别荣立一等功。 解放一江山岛纪念馆简介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1月18日上午8时正,我国军事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海、陆、空三军联合协同作战解放一江山岛战役正式打响。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共投入总兵力1万余人,各种火炮323门,各类舰艇船只188艘,各型飞机184架,从海门(今椒江)基地出发,似三把利剑直插国民党残余部队在大陆前沿的军事阵地——一江山岛。经过近2个小时的激战,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南江、北江高地,至19日凌晨2时战斗结束,击毙守敌519名,生俘567人,我军阵亡官兵454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的强大攻势,惊破敌胆,大陈岛守军因之而怆惶溃败,逃至台湾,至此,浙东沿海彻底解放。 在解放一江山岛战役过程中,为保障作战后方海门(今椒江)和头门小岛我军前沿阵地及指挥所的安全,我军在黄琅琅矶山的龙泰派驻了二线警戒部队,驻守在龙泰的21军62师186团三营炮四连,在副连长雷国军的指挥下,奉命担任二线警戒及后方侧翼的安全保障。1955年1月18日解放一江山岛战役打响时,该连参加了炮火准备,以猛烈准确的射击技术轰击敌方阵地,为了作战需要,该部队在此构筑了哨亭、炮位、堑壕、坑道等军事设施。一江山岛战役胜利后,部队撤离,在龙泰山岗留下3处炮兵发射炮位,1处嘹望亭,4处坑道和3处猫儿洞以及相连接的堑壕、交通沟等军事设施,该遗址仍保存至今。 该馆同时记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49年至1952年间黄琅披山岛战斗、黄礁山抗登陆战斗、解放琅矶山战斗的战争史料。 鉴于龙泰在解放一江山岛战役中曾经起过的特殊作用,2002年2月10日被台州市路桥区文物部门批准为“解放一江山岛遗址”文物保护点。为加强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建立了“解放一江山岛纪念馆”,展示一江山岛战役图片资料,以供后人瞻仰教育。 琅矶山剿匪
琅矶山位于路桥区金清镇东部,距金清约10华里,此岛南北纵横,山高约150米左右,面积约4平方公里,岛上有4个行政村,解放初,琅矶山涨潮是岛,潮退后其西边是一片滩涂(现滩涂已变成坦地),大陆解放后,200余土匪就盘踞在这里,严重影响金清地区的发展与安宁。为肃清残匪,中国人民解放军21军62师186团命令驻金清的二营攻克该岛。 1949年8月29日时,二营从金清出发,乘落潮之际步入海涂,在滩涂中艰难跋涉,肃静地跟随的东滚的海水向琅矶山逼近,全营无一人掉队,于4时按时进抵各自冲击出发地,经过近半小时激烈的战斗,歼敌61人,俘敌70人。我军阵亡2人,伤人2人,缴获步枪46支,卡宾枪1支,驳亮枪2支,手枪2支,大型机帆船1艘,小帆船数艘,电台1部,其它物资一部分,其余残敌乘5只小帆船逃进大海。 为进一步肃清残匪,在中秋节后,186团又命令二营五连再次攻击琅矶山,由副营长直接指挥,连长朱世公把该连做了梯次编队,一排由排长刘子云率领,乘三艘帆船,一班为重点班,然后为二排、三排的序列,顺序渐进,采取夜间奇袭,从金清乘船行进,约在午夜后三时起航,当时空中乌云密布,漆黑一团,当航船接近琅矶山时,分不清山与海。因海上作战经验不足,在没有搞清海深、流速和浪高的情况下,陡然下海,当时海深2米以上,流速正急,一般的勇士们跳入大海后被海浪卷入大海的深渊中,活活淹死。约半小时后,其余部队顺利登陆,却扑了空,海匪早已逃跑。 战后五连副指导员带领10余名战士参加打捞尸体和处理善后工作,这时潮已退,在滩涂上发现8具尸体,有的手揽着手,有的手拉着腿,共同挣扎的悲惨景象,使在场的战士声泪俱下。当时部队指战员为了悼念这些壮烈牺牲的战士,留下了壮丽的诗篇。以志为念: 壮士跨海琅矶征, 众志未成海难生, 昔日欢歌今何在? 战友泣泪送忠魂! 龙泰部队
1955年1月18日,著名的“解放一江山岛战役打响”,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为保障部队侧翼的安全,21军62师186团二营炮四连驻在金清镇琅矶山龙泰,担任二线警戒任务,他们克服山高路陡,交通不便,淡水供应不足,给养供给困难等难题,顽强坚守阵地,使我军在战斗中无后顾之忧,为这次战役胜利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龙泰高地在四连副连长雷国军的组织指挥下,构筑了山地防御工事,部队撤离后,留下的工事遍布整个龙泰,矗立在前沿的圆形□望哨亭,直径2米,高2.30米。共有7个枪眼(上层3个,下层4个),上枪眼外沿高0.55米,宽0.46米,内沿高0.30米,宽0.25米,下枪眼外沿高0.35米,宽0.60米,内沿高0.18米,宽0.15米。哨亭西面有3个深1米,直径7米的炮位,3处猫儿洞,龙泰阵地以西约100米,南面有4个坑道,高4.5米,宽4米,深50米。哨亭、炮位、猫儿洞都有一米宽的战壕连接。形成了一个有务的防御工事群。 龙泰解放一江山岛遗址被路桥区文物部门批准为文化保护点,电视剧《海之门》曾在此地拍摄。
|
来源: 路桥新闻网 作者: 编辑: 项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