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寻根之旅 > 台州老话总 正文
台州老话(六)
2010年11月26日 09:59:58     中国路桥新闻网

夏至杨梅满山红,端午糕饼出大虫----杨梅是我们浙江的水果,味道不差于广东的鲜荔枝。前人有“太真若得此滋味,荔枝安得进长安”的诗语。意思是杨贵妃当年若晓得杨梅味道这样好,她也不会叫送荔枝到长安来,恐怕要叫人送杨梅了。过去义乌的杨梅较有名,现在我们台州出产的杨梅超过了其他地方。到了夏至季节,杨梅满山皆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果子。过去人们到杨梅山吃杨梅是讲不能吐娘(核)的。相传如果吐了核在地,树上的杨梅会白眼了。这大概是梅农们想出来的,因为连核吃容易饱。杨梅盛旺季节,人们不大喜欢买糕饼吃,加上天气转热,糕饼店的糕饼销不出去而生了虫,因此产生了两句老话“夏至杨梅满山红,端午糕饼出度虫”。另外,过去小孩都喜欢拾杨梅核晒干敲起来吃。现在这种情况没有了,因为现在生活条件提高,人们讲究卫生,不再吃杨梅核了。

为人都有一时难,王百万阿要借雨伞----这句老话主要讲:过头话难讲。相传过去有个财主叫王百万,他田很多,但田很分散,王百万对种他田的佃户有许多不认识。有一次,一个年老的佃户和两个儿子担了三担谷去王百万家交租。谷子过秤后,和应交的数字相差三斤,王百万叫老汉留下作押,叫老汉的儿子回家取谷,得收齐租谷再放老汉回去。老汉讲:老爷,你记住数字,下季再结清吧。为人都有一时难,难道你从未欠过人家什么吗?何必让我们多走几十里路?王百万一听大怒讲:我王百万能欠别人什么吗?我是从不欠人家什么的,从不借人家什么的,如果你指出我有过,我眼眉毛拔出七根,根根带血……。老汉见他如此,只好让儿子回家取来,交清了租谷。

过了一年,王百万下乡收租。出门时青光皓洁,到乡下后大雨滂沱不肯停歇。他没有办法,只好向住在路边的老妇人借雨伞,准备回城。他拿到雨伞,刚想离开时,碰到从外归来的老汉,这老汉就是去年交租谷的老人。老汉得知情况后随即讲:为人都有一时难,王百万阿要借雨伞。王百万也认出是交租的老汉,后悔自己讲了过头话,无地自容。从此这句老话就形成,流传至今。

吃过端午粽,棉衣远远送----端午节吃粽子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外地还有游龙舟,把粽子抛到江里的习俗。因为屈原是跳汩罗江死的,意思是叫鱼鳖不要吃屈原的尸体。这粽子是投给鱼虾吃的。这些故事本来是家喻户晓的。但去年有报章报导讲,在一所中学调查问屈原是做什么的?竟有一大半人不知道。这一大半人之中,有人讲屈原是做医生的,他在三闾地方做,人称他“三闾大夫”,大夫就是医生,也有人讲屈原是发明粽子的,所以要吃粽子纪念他。还有人讲:屈原是歌手,他写了一首歌叫“离骚”,蛮有名的。这些中学生到底是真不知还是假不知,使人不得所知。但是吃过端午粽,棉衣远远送,年年如此。因为到了端午,“插田的插田寒,寄晚的寄晚寒”都已过去了,棉衣的确是不再穿了。所以我们的前辈留下这两句老话提示后人,过端午后可晒洗棉衣,等天冷时再拿出来。

艾叶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剑斩千邪----这二句老话是讲过去我们台州端午节吃雄黄酒、贴菖蒲剑。小孩挂香袋等习俗。别地端午节都吃粽子,我们台州许多地方吃“糯米麦饼”和“食饼筒”。这大概是和《白蛇传》的传说有关。雄黄调烧酒有避蛇毒的效能,所以过去小孩过端午日,要在其额头上、阔臀孔上涂点雄黄酒,是为避蛇虫叮咬。还有吃雄黄酒的习俗。家家门口贴草蒲剑,是两边对衬的,样子真象宝剑。还有对联语:艾将军骑艾虎,手执艾旗招百福;蒲元帅跨蒲马,腰悬蒲剑斩千邪。由于年年如此,这联语也变成了老话留传下来。现在还有人贴菖蒲剑,写这些联语。

乌烟吃上念,老安典税面----乌烟就是鸦片,又叫“烟土”、“大烟”,它是从罂粟花里提取汁液制成的。过去是外国人贩到我们国内的一种毒品,不知多少人受其害。染上鸦片毒后,许多人戒不了,弄得家破人亡。过去有些人,乌烟吃上念后,竟把老婆“典税面”,租给人家,连做人起码的尊严都不顾了。历史上林则徐虎门销烟。新中国成立后禁止鸦片流行。但现在又沉渣泛起,屡禁不止。不少烟民深受其害。解放前我们台州就有“乌烟吃上念,老安典税面;生囡七日疯,生儿做散工”等老话,提醒后人千万不要染上烟毒。一旦染上的,要彻底的戒掉。前人的话、老年人的话能做药,希望“瘾君子”们能听一点。

五月十三磨刀雨,关帝庙里有酒水----相传古历五月十三都会下点雨,人们讲这是关帝老爷的“磨刀雨”。五月十三是刘备、关公、张飞桃园结义的日子。关公死后,人们讲他“义薄云天”。天下关帝庙到处有,庙里有对联:兄玄德,弟翼德,擒庞德,释孟德,千秋至德无双;生蒲州,坐荆州,守徐州,事豫州,百世神州显赫。

过去五月十三这日,关帝庙里都办有酒水,欢迎一批小青年到庙里“斗力”;举石锁,石头槌,使大刀;也有仿效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我们的前辈认为年青人习点武功也是好的。所以经常讲“五月十三磨刀雨,关帝庙里有酒水”的老话,提醒年青人不要忘了这日脚。这二句老话也跟着留下来。

度呒准,小呒数----这句老话是对世上一种没知没觉的人的讽刺。相传过去有两兄弟,大的叫“度呒准”,小的叫“小呒数”。二人夜里是同床睡觉的。半夜里度呒准去小便,他便好后还一直站在便桶前不走,他觉得自己还在拉小便,因为他听到便桶里还咚咚在响,最后他发现这响声是隔壁榨酒落桶的声音,不是自己小便的声音,他才慌忙回去钻进被窝。弟弟小呒数被大哥钻被窝一冷惊醒,朦胧间觉得自己脚有点痒,伸手去搔,可是搔了一刻仍然还痒,他认为搔得欠重,于是用力去搔。这时他大哥度呒准大叫:你怎么搔得这么重,把我脚肚血都搔出来了。这时小呒数才知道搔的不是自己的脚。在日常生活中,是有一些人做事度呒准小呒数:一斤米烧饭加了五斤水,烧成了薄粥;烧菜用味精当盐也不知觉等。所以,我们的前人把这些人的故事讲作“度呒准,小呒数”,这句老话现在讲的人还很多。

木匠老司派半料,裁缝老司派料半----这句老话是讲过去二种行业接业务的手法。木匠老司遇到主家砌屋或踏地板、构壁,他派料总是少派一点,这样主家认为用不了多少钱,就买料动工。到达生活开始了,如果缺料,主人家必定再去买。这也不是木匠老司存心骗主人家,因为买多了,剩下的木料退不出,而且料太多,老司头徒弟们会把木料用残了,不晓得精打细算。生活先开做,缺多少再买多少,这是不浪费的好事。裁缝老司却相反,他遇到客户做衣服,他总是多派一点料,主人家如讲不需要这么多吧?他会讲这布要缩水的,布少了衣服做起来不好看。主人家多买了些布,到衣服做好后,裁缝老司会把一些另星布片还你,而且讲:我给你精量细算,现剩下小人衣裳料一件,鞋面布一双,这样主人家就会认为这老司头好,下次成衣都送他铺里来。我们的前人根据这些事实,编出老话叫做“木匠老司派半料,裁缝老司派料半”。

时辰有老嫩,老嫩定福份----这句老话是对相信命运的人一种安慰。相传过去有一个做宰相的和一个教书的同乘渡船过岸,连船老大三人在船里论摆年岁,都是属鸡,而且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时。怎么会有这么巧?正是幸会幸会!不一刻船到江心,船老大停浆不摇了。宰相和先生问他为什么?船老大讲:我们既是四同的人,为什么你做宰相,他教书,我摇船做苦力?这太不公平了。宰相见状,灵机一动就讲:这叫时辰有老嫩。我们都肖鸡,又都生于辰时。你是早点出生,如同鸡一放出笼,它必寻食物,这边跑,那边奔的。教书先生比你迟点出生,是开始报晓啼叫的鸡,所以他终日高声教学生。我是最后出生的,是食饱后,啼叫毕,晒太阳休息的鸡,所以我做宰相。这是出生时辰老嫩定的福份。船老大一听,觉得他讲得有理,忙讲:既然是定好的,我就摇吧。他将客人送到岸。教书先生上岸后就问宰相:相爷,时辰的确有老嫩吗?宰相讲:我不如此说,他不摇,我们怎么办?讲罢两人大笑。我们的前辈根据这个传说,编出老话,叫做“时辰有老嫩,老嫩定福份”。

口说无凭,立字为照----这句老话是指话讲了好赖,口说无凭。但白纸黑字是证据,赖不了。过去是讲万里江山一点墨,现在的法律也强调“谁主张,谁举证”。

相传过去有个八十岁的老倌,娶了个小妾,生下一个儿子。他的女婿想得老倌的家财,在外面放出空气,讲这小孩不是老倌所生。老倌晓得,立据给儿子,有可能自己死后,女婿会害小妾和儿子。他叫小妾待儿子成人后去呼冤,这样财产能给儿子。老倌写契据给女婿:“八十老翁生一子人言皆非吾子也田园房产尽付之女婿外人不得争执”。女婿看契后,认为岳父已将财产交付给自己,也用不着去害寡妇孤儿了。

以后老倌的儿子长大了,母亲带儿子击鼓呈告,知县查问原被告,但各执一词。知县看出老倌在契据上有含意,他点出读法:“八十老翁生一子,人言皆非。吾子也。田园房产尽付之。女婿外人,不得争执”。就这样打赢了官司。我们的前辈根据这事实,编出上述老话,讲明立据的重要。

来源:  作者:  编辑: 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