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寻根之旅 > 台州老话总 正文
台州老话(四)
2010年11月26日 10:00:34     中国路桥新闻网

小猪价贵可以养,官司价贱不可打----这句老话是指过去打官司不容易,劝人们忍气吞声免事的意思。他讲的道理,是小猪就是贵一点也应该养,因为种田人家靠猪栏肥田,因为小猪价贵不养,会影响你家田稻的收成,贵一点也差不了多少。打官司去写张状纸,价钱用不了多少钱,但“一事进衙门,九牛拉不动”,要托人情,送礼。而且对方也不甘败诉,他也会绞尽脑汁和你周旋。“杀敌一千,自损五百”,再后到“两败俱伤”收场,是划不来的事。所以我们的前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留下上述这二句老话,现在打官司跟过去又不一样,它有合理的收费和公正的判决。但小的纠纷还是提倡“调解”,尽量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但非打不可的官司还是应该打。

吃名声猪肉煨金针,要吃补甘枣浸老酒----这句老话是反映过去我们的前辈对生活的精打细算。金针就是黄花菜,它和猪肉煨起来,味道是蛮好的。但前辈们认为这是“吃名声”的菜,味道虽可以,但不补,倒不如用买猪肉和金针的钱去买甘枣浸泡老酒,这是吃补的,这样既味道,又达到补身子的目的。过去劳动的人感到自己吃力时,也觉得需要吃点补的东西,他们选用甘枣浸老酒,不选用猪肉煨金针。当年的生活实在穷困,当母亲用“鸡子酒”给丈夫补补身子时,还告诉儿女:“鸡子酒”的鸡子是零数的,即三个五个和七个,你们千万不可吃,如果吃了一个就变成双数,就不补了。那时的孩子们真听话,没有赖着要吃的。就是父亲夹着鸡蛋给他们吃,孩子们也会闭紧嘴不吃。这些都是美德。“吃名声猪肉煨金针,要吃补甘枣浸老酒”这二句老话在困难年代形成而留下来。

快快娘子有闲忙,摸索婆娘一世忙----这句老话反映出当时农村生活和家务的紧张和繁忙。快快娘子和摸索婆娘都是农妇,她们如“机器人”一样,一日到晚忙个不停。烧火煮饭,提稻草,晒谷,洗衣裳,喂猪,带小孩,刈草。出手快一点的快快娘子,她抢脚落步做,还能有一点闲时间休息一下;摸索婆娘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有时还会招来丈夫的辱骂和殴打。比如稻谷晒在外面,突遇雷雨和大浪雨过境,快快娘子飞快地抢收回来。摸索婆娘生怕粮食浪费,收得慢而稻谷被雷雨和大浪雨打湿,他丈夫以快快娘子为例,指责摸索婆娘,人家能不打湿稻谷,你怎么办不到?!过去农村妇女的确苦,我们的前人根据实际编出上述的二句老话,暗示摸索婆娘做活要快一点,宁可毛糙些,太仔细是一世忙。

硬了硬到底,麦来勿吃米----过去三、四月属青黄不接时期,这季节米价上涨,穷人生活雪上加霜。种田的农民种了麦子是用来接荒的,有了麦子就可以不买米,因此他们经常讲:“硬了硬到底,麦来不吃米”。但是遇到灾年,麦子欠收,财主们囤居奇,把麦价抬高,不肯出粜。一帮农民聚集在财主家门口议论,财主躲在大门里偷听。只听门口有人讲:过去皇帝的正宫娘娘生病,太医院御医给娘娘看病要“牵线搭脉”。宫娥和太监要试试御医的手段,他们把线一头系在乌龟腿上,一头通到隔间让太医诊脉。太医搭了一刻讲:奇怪,这不是人脉(麦),是畜生的脉(麦)。人的脉(麦)是会跳(粜)的,畜生的脉(麦)是不会跳(粜)的。财主听后认为农民在指责自己。又有人讲:刘备当年在襄阳遭蔡瑁追赶,他骑着“的卢”马逃命,前面檀溪阻路,河水滔滔,刘备抽打“的卢”马大叫:畜生,你今日跳(粜)不跳,不跳(粜)我同你一起都要死。财主冷汗都吓出,赶紧开门讲:我粜,我粜;我不但粜麦,还要粜米。农民讲:我们是硬了硬到底,有麦不吃米。你不要抬价,把麦子卖给我们就好了,米我们买不起。财主迫于众怒,只好卖出麦子。由这个故事形成了上述的老话。

掼犂掼耙,望个立夏----立夏又叫“醉夏”,是夏耕大忙的季节。帮长工的农民觉得做生活这样吃力,需要改善一下生活,他们和帮财主家教书的先生商量,如何能使主人家在立夏日做麦饼给他们吃。教书先生讲:我们的东家是守财奴,我去年给他儿子教书,每餐都是咸菜下饭,他家茄园里长满茄子,也舍不得给我吃,我气不过,就当着他的面念诗:“东家茄子满园间,未使先生尝一餐。”他听后觉得茄子也是便宜货,以后就给我吃茄子,有茄羹、茄块、茄糊,我最后吃厌了,再念:“不料一茄茄到底,叫茄容易退茄难。”他这才停了吃茄子,继续给我吃咸菜。我们想要他拔毛,很不容易。但是长工讲:你说不容易,我们想这是容易的。立夏日大清早,长工们掼了犂耙,在主人家面前讲:东家,“掼犂掼耙,望个立夏”……。主人家讲:立夏又怎样?一个长工讲:立夏又叫“醉夏”,需要“醉”一下,这“醉”是什么意思,你难道不知道吗?又一长工讲:眼巴巴,望醉夏,醉夏呒麦饼,白白做世人……。主人一听就明白长工们的意思,心想这是众怒难犯,于是讲:给你们做“醉夏”,中午吃“麦饼”如何?他是生怕长工们不出力,误了农时,特地讨好。长工们如愿以偿,吃到了麦饼,理由是人太吃力,需要拄拄脚骨。以后民间又多出吃“青皮鸭子”,也是拄拄脚骨。就这样,这句老话和醉夏吃麦饼,吃“青皮鸭子”的习俗流传下来了。

住要好邻,嬉要好朋----这句老话所指的“邻”非常重要。邻舍的好坏对孩子们的成长能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古人有“千金买屋,万金买邻”的说法。古时候孟子随母住在一地方,这地方的人喜欢争讼、打架。孟母恐怕儿子受影响,就迁住到另一地方。但是到新地方住了不久,孟母又发现这地方偷东西的人较多,她担心儿子变坏,又迁居别处。以后她迁住到喜欢读书讲礼义的地方,她就安居下来。这就是“孟母三迁”。她择好邻居住,这样使儿子以后读书成名。另外,孩子们嬉的朋友也相当要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好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知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知其臭”。我们的祖辈都希望晚辈能成有用之材,所以留下“住要好邻,嬉要好朋”的经验之谈。

有铜钿羚羊犀角,呒铜钿天萝丝壳----羚羊和犀角都是非常珍贵的药材,其功能是清凉解毒。相传犀角得来非常不容易,是人们把活生生的“独角犀牛”头上的角锯下来。犀牛很喜欢听音乐,人们想要它的角,先准备了一班鼓乐手,趁船到犀牛生活的湖泊里奏起丝竹鼓弦。犀牛听到音乐声就游水过来,用独角勾住小船板,然后听着音乐沉睡了。由于它睡得很沉,船上人就用锋利的钢锯锯下它的角。这样冒着危险得来的东西当然很珍贵,穷人根本买不起这种药材。但是穷人想羚羊和犀角的药用是清凉解毒,天萝丝不是也清凉解毒吗?因此他们常用青嫩的天萝丝加白糖,炖起给小孩子吃,同样收到效果;同时还发现用老的天萝丝壳煎汤喝下效果更好。因此他们介绍经验,编出老话叫做“有铜钿羚羊犀角,呒铜钿天萝丝壳”。

高帽勿是货,戴戴都好过----这句老话是讲说“奉承话”、“顺耳话”,人们听了觉得满意;忠言往往逆耳,有些人听不进去。“戴高帽”是讲吹捧话,拍马屁话,让人听了更觉飘飘然。一般人口头讲不愿听戴高帽子的话,心里却乐滋滋的。相传古时有个新科进士,他要到外省做官,出京前去拜考官大人。考官讲:贤契宦海沉浮,为官不易,你到外地人生地疏,万事都需谨慎,不可掉以轻心。学生讲:老师你放心,学生已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凡遇上司、同僚及下属,我都给他们戴上一顶,这样他们就不会和我过不去了。考官讲:这非正人君子之所为,贤契怎么想出这种歪门道?学生讲:当今之世,象你老师这样能提携下辈的谦谦君子到哪里去找?他们都是庸俗之人,学生也只好用庸俗之法。老师听后很满意,点头讲:贤契讲的也有道理,你自己看着办吧。学生告辞回来对师爷讲: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子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师爷讲这一顶给了谁?进士老爷大笑:已给我恩师大人戴上了。他半点都没有觉察,还是乐意受去的。我们的前人根据这些事情,编出“高帽勿是货,戴戴都好过”的老话。

菜头上市,太医嬉死----这里讲的菜头就是指白色本地菜头,它青嫩味美,和肉一起做成菜,非常可口,过去老年人讲“太平菜头乌猪肉”是道名菜,现在饭店里还有“小虾熬菜头”、“带鱼熬菜头”等菜。过去人们把菜头刨成丝,晒起来做菜,吃的时候觉得菜头丝很柔软,联想戏台上小旦的柔软体态造出顺口溜:“味道实滋滋,小旦菜头丝”。用菜头丝和黄豆粉做成菜叫做“豆腐酿”,更加鲜味。人们又有“捉豆粒成堆,磨豆腐酿吃完”的讲法。菜头除做菜外,它还有药用价值。有行气、消食、解补等功效。菜头上市后,大家多少吃一点,疾病相对少了无数。做太医的生意清淡了许多,由此产生了“菜头上市,太医嬉死”的老话。

戏好勿要晒戏干,小旦好勿会给你做老安----这句老话是指过去有些人夜里看了戏,日里把看戏的内容讲给别人听,这叫做“晒戏干”。这本来是好事,是与人分享欢乐。但由于有些人没有文化,往往把内容讲错了,讲反了。譬如戏台上演的戏是《千里送京娘》,晒戏干的人认为是《关公保皇嫂》,因为送京娘的赵匡胤和保皇嫂的关公打扮差不多,都是红面长须。明明是错了,但他却不认错。台上做戏的人听到台下争辩的话语,随即编出唱句:讲戏之人不识戏,赵匡胤讲作关圣帝。到这时,“晒戏干”的人才知自己错了。另外还有一些人对出场的小旦品头论足,讲好看还是难看,影响人们看戏。这时年长资格较老的人出来讲“戏好勿要晒戏干,小旦好勿会给你做老安”,看只管看,议论什么。年长的这样一讲,大家都不再议论了。以后大家想想他所讲的两句话非常有理,便流传下来。各地看戏如出现同样情况,人们也会用这二句话去劝解。

来源:  作者:  编辑: 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