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闸的历史 |
2010年11月26日 16:01:38 中国路桥新闻网 |
原金清剑门港湾 原金清剑门港大坝 金清新闸工程评标会议现象 金清港流域图 金清新闸一期工程施工总布置图 金清新闸一期排涝工程开工典礼 金清新闸一期排涝工程开工典礼 金清新闸一期排涝工程开工典礼 金清新闸一期排涝工程开工典礼 建设金清新闸的缘由 温黄平原是浙江省第三大平原和重点产粮区,也是台州地区最大的平原和粮仓。1958年开始建造的长潭水库,基本上解决了旱的问题,作为保障温黄平原农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昌盛的水利基础设施蓄、排、控三个方面情况而论,涝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近期制约这一地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这里每年都要遭受台风和随之而来的洪涝影响,按照十年一遇三天连续降雨310毫米,四天排完标准计算,受涝面积达60-70万亩,为全省四大涝区之一,主要重涝区面积23万亩,仅涝灾造成的粮食损失年平均达2.6万吨。如何解决这一地区的洪涝问题,已成为当地历届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的迫切愿望和强烈要求。从历史上看,建设金清新闸工程是自然条件变迁的必然结果。早在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至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期间,金清水系的出海闸就经历了四次外移,每次外移相隔约50年左右。温岭二十二洞闸建成到目前已达57年,由于港道淤积严重,该闸原设计流量为700秒每立方米,现实际排涝流量只有280立方米每秒,减少了三分之二,很不适应金清水系的排涝,更不能保障流域地区农业生产的稳产高产和150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建设金清新闸工程到了非干不可的时候了。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温黄平原的治涝事业和金清新闸工程的建设。早在50年代,省水利厅就对外移闸址进行了勘测和规划选址工作,60年代,在省水利厅牵头下,对温黄平原治涝建设事业又作过规划。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民经济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这个大气候下,自1982年开始至1985年止,省、地、县三级又组织水利技术人员进行调查,修订温黄平原治涝规划,提出了解决温黄平原涝灾的四大工程。即金清新闸排涝工程、江厦隧洞排涝工程、栅岭汪隧洞排涝工程和永宁江治理工程。1984年,地委、行署组织地区有关部门和温岭、黄岩两县市领导在金清镇召开了一次现场办公会议,决定向省政府专题报告,要求建设金清新闸排涝工程。至1987年6月台州行署报送了《金清闸外移工程设计任务书》,及至1987年12月25日省委常委、副省长许行贯率省、地有关部门负责人及专家组团进行了实地调查考察后,敲定工程上马立项建设,从此,揭开了工程建设史上新的篇章。 金清新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介绍 金清水系源于太湖山,由剑门港入海,为温黄平原主河道,流域面积八百三十七点一平方公里,赖以排灌的农田达九十余万亩。由于港道曲折,港身淤塞,且地形低下,致使排洪不畅、咸潮倒灌,长期以来成为当地人民的心腹之患。自宋元佑、绍兴间起,先后择地建闸,以收泄洪蓄淡御咸之效。建于一九三四年的廿二洞闸历时已久,外海涨淤,建设新闸,势在必行。经水利专家和地方政府长期考察研究,并于一九八八年春经省政府批准,决定于黄琅剑门港兴建金清新闸,由原台州地区行署成立的工程领导小组指挥部组织实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勘测设计、省水电建筑第一工程处承建。金清新闸及其配套工程建设历时七年,总投资达一亿四千余万元,是浙江省大型的排涝工程,一九九一年五月二十八日正式开工,一九九八年七月八日竣工验收,共用水泥一万一千余吨,钢材三千余吨,新闸以岩为基,施工难度很大,工程技术人员和当地人民为此作出了极为艰辛的努力。竣工运行以来,工程在防汛、抗旱、减灾工作中成绩斐然,经受了多次台风正面袭击和考验,出色完成了各项目标和任务。 为使全市人民认识水利之重要,不忘建设之艰辛,金清新闸管理局狠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于1995年被路桥区委、区政府批准为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被台州市委、市政府批准为第六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连续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批市级文明单位,先后与十八家企事业单位结成共建单位,基地现有陈列室面积100平方米,容纳100多人的电影放影室,120多人的接待室,室外纪念碑场所220多平方米,年接等人数达27000多人次,得到了中央、省、市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金清新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立是弘扬新时代水利人精神风貌的一个窗口,是反映新时代建设和谐水利的一个窗口,是水利战线上培养爱国主义热情,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神圣之地。
|
来源: 作者: 编辑: 项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