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乡镇联播 > 新桥镇 > 亮点 正文
果蔬代绿化 田园变公园
2010年12月17日 08:51:57     中国路桥新闻网

     提升生活幸福指数,“环境”两字至关重要。特别是对居住、生活、工作都在农村的广大农民朋友来说,对“优美环境”的期待显得更是迫切。田园作为他们居住、生活、工作不可割分的空间,它的归属和装扮,与农民的幸福指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新桥镇根据自身实际,从民意出发,以“用地不占地、建园不费田”的理念创新,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一批“田中有园、园中有田,田园共色、农休一体”的田园式生态公园,既可健身休闲又不误农事耕种,受到社会各界和当地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赞誉。其探索大胆,实践生动,收效显著,相似农村,不妨借鉴。

     一个废弃的池塘,摇身一变成美丽的荷塘,荷塘边一块无人光顾的闲置地变成一个热闹非凡的小广场,广场不远处一条日渐堵塞的河道,把它清理挖掘做成了绿色走廊,林木环绕,一派水岸悠悠。一条2米宽的石板小道把河道周围近20亩农田围了起来,构成了一个近50亩的田园式生态公园。


       在这个公园里,沿路而种的并非名贵树木,而是桔树和桃树等果树,果蔬替代了绿化,近20亩农田由政府承租下来统一规划,种些观赏与经济效益并存的农作物。在这个公园里,有孩子们爱玩的大型玩具,也有老人们喜爱的健身器材,还有年轻人谈情说爱的石板小凳。


      日前,站在施工现场,对这个正在建造的公园,新桥镇金大田村村民金小球充满着期待,“快了,一个多月后就可开放了,以后早上我就可以在这里打打太极拳,沿着田间石板小路跑步,晚上再到广场上跳舞。”对于村里有这样的公园,金小球很是兴奋,把今后的生活都排得满满当当。


       在新桥,很多村民像金小球这样对“公园”充满着期待。而“田园式的生态公园”更是成了当地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


       何谓田园式生态公园?顾名思义即———既保持田园的风光和农田的特色,又有公园的休闲和美观这样的一个园子。

用地不占地  建园不费田


    12月11日,这天周六。金大田村村民金士利并非像往常双休日一样去钓鱼,而是拿了一把锄头来到了家前门的公园里帮忙铺摊石子。


       初冬的太阳在午间依旧给力,汗珠还是一颗颗地从金士利额头上出来,虽说是自愿过来帮忙的,但金士利很是心甘情愿,抑或是带着一种情结过来。


       新桥,作为我区最南端的小镇,金士利自豪地称它为精品集镇,这个只有19个村居、行政区域面积仅为1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仅为2.6万的小镇,综合经济实力却跻身于浙江省百强乡镇行列,全镇规模上企业57家,产值超1亿元企业4家。


       在自豪的同时,也有一些尴尬,当前农村村庄整治后反弹现象普遍,文化活动中心健身苑维护成本高、易损坏,而独立性公园投入大、土地利用率低、缺少休闲健身功能,村民休闲或健身缺乏长效管护活动场所。


      “我们希望附近有个既可以休闲散步,又可以健身锻炼的公共场所。”金士利表示,有个幽静、基础设施齐全的空间,能像城里人那样,饭后牵着爱人的手闲庭信步,周末带着孩子一起嬉戏玩耍,成了他和其他村民们的共同愿望。


“要在不浪费良田和少花钱财的基础上,给群众一个养眼、养身、养心的环境。”在一次调研考察时,区委书记郑米良表示,作为曾在该村蹲点调研过的区领导,郑米良对新桥的镇情有着更细的了解。


       “百姓有需求,我们就得服务。”新桥镇党委书记杜年胜坦言,在农村建一个大公园来满足群众文化生活,显然不科学,不仅需要大量资金,还需要大面积土地,且不实用,使用效率也不像城市那么高,更重要的是浪费良田,性价比不高。他认为,必须要因地制宜。


       既不浪费田又要少花费钱,还要让村民养眼、养身、养心,这对今年7月刚上任的杜年胜来说,还真是一个难题。


       于是,经过了数次的现场考察和调研,今年8月在杜年胜的带领下,新桥镇党委政府酝酿出了以“用地不占地、建园不费田”的理念,在区域内选了3个有景观半成品或闲置废弃地的点,以此为中心,将周围的农田或土地统一承租起来,再用石板铺成的小道将它围成一个园。在废弃点上建小型广场或公共设施,供附近各村村民休闲游玩,在农田上种些观赏与经济效益并存的农作物当景观,在石板路两旁按些路灯,供晚间村民散步,让群众保持乡土文化的同时又不缺乏现代休闲。


       “公园很大,但它还是良田;公园很美,但它不需要花多少钱。”金大田村村民金圣旦告诉记者,当地村民们对这样一举两得的事都很支持,很多村民自愿参加到田园巧变公园的义务劳动中。   

田园共色  农休一体

     脱鞋下田,穿鞋进园!”12月8日,高中毕业的金大田村村民金扬峰站在家后门的公园施工地,这样形容公园投入使用后村民们的生活。


       脱了鞋下到田里干农活,累了后,一上来穿好鞋就可到园里的石板凳上小坐一会儿,抬头看看树上美丽的果实,抑或公园里正在嬉戏可爱的孩子。


       这是村民们劳作时的情景吗?感觉像是在写诗。


       但这并不是诗,而是事实。


       “造一个村民们可以早上沿着游步道散步,踩着石子路健身,白天农田劳作累了上岸可以直接休憩,傍晚可以三五成群地跳舞聊天的场所。”杜年胜表示,在农村造“公园”,必须要“入乡随俗”,照搬照抄城市公园的做法不可取。在形式上,要充分结合农村实际,体现农村特色,做到“田园共公园一色,农耕与休闲一体”;在功能上,既保持乡村田园的种养植功能,又蕴含现代城市公园的娱乐休闲功能。


       12月14日,记者发现,新桥镇以果蔬替代了以往公园里的绿化,在新铺砌的小路上,农村普遍种植的桔树、桃树、柿子树等果树成了主角树种,由政府承租下来的农田也统一规划要种些观赏与经济效益并存的诸如油菜。莲藕等农作物。


       春有桃花芬芳,夏有莲蓬硕硕,秋有桔黄橙红,冬有残雪腊梅,在这个田园式公园里你可欣赏到公园所具有的美景;春时播种的繁忙景象,秋时丰收的喜悦场面,现代公园里的农事生产,在这个田园式公园里你可以看到其它公园所没有的情景。


        “田中有园,园中有田,路在田中,人在园中,这样的公园,你想停住脚步都难。”在椒江上班的新桥人黄先生告诉记者,对老家的田园式公园他已向往很久。


       “田园式生态公园是一种兼具现代城市公园特点和乡村田园特色的新型公园形态。”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副院长、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副主任陈径海在该镇实地考察后认为,这样的公园涵盖了美学化的乡村景观、生态化的郊野田园、艺术化的农耕文化、休闲化的娱乐功能,充分体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科学模式。

以田养园   以园富田

     “在田园式生态公园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社会效益,又要考虑经济效益,既要考虑怎么建,更要考虑怎么管。”新桥镇镇长吴卫民表示,“以田养园,以园富园” 便成了他们的管理理念。


       “虽然一个月后开放,但我们现在已经看见经济效益了。”吴卫民告诉记者,他们主要是按两条路走。一个是引入“田园式教育”,把公园内统一向农民承租来的田免费作为当地学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交由学校进行种植管护,学校只需按政府要求规划统一种植打理,自行经营,自负盈亏。二是在统一种植规划基础上,通过市场化运作,开办现实版的“开心农场”,把这些田分割成不同面积,再面向社会转租给一些城里人用作“开心农场”,收取租金。


       “目前,已有一些人表示要承租我们公园里的田了”,吴卫民表示,这些收入将用作公园的日常开销,包括园里的路灯电费及一些健身器材维护费等。这样他们就可以做到“以田养园”和“以园富田”,既不浪费一分良田,也不花费财政一分钱,让农村既能保留原生态的田园风景还能让村民享受到家门口的现代休闲;既实现了土地的有效流转,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减少了政府、村集体的养护负担,真正实现“以田养园”的目的。


       “当前,农民追求城市生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公共资源的承载力;市民向往田园生活,以舒缓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工作压力。”郑米良认为,田园式生态公园兼具城市公园特点和乡村田园特色,在“城”与“乡(村)”之间形成一种资源要素相互流动的通道,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记者采访发现,该镇下林桥村近30亩的田园式生态公园,全部由当地学校统一接管。


       一棵小菜苗几经浇灌后慢慢长成绿油油的大青菜,新桥镇中心小学三(2)班学生吴妙妙直感叹生命的奇迹:“任何一个生物都有生命,我们要珍惜地球上的一草一木”,同时她也表示种菜很辛苦,以后要珍惜饭桌上的饭菜,不再挑食和浪费粮食了。


       “公园建设好了,人气旺了,到时我土地的价格又增值了,”对既不破坏他的田地又有租金这种转租方式,有一亩地在园内的下林桥村村民蔡加明很是开心。

采访手记

当村民金士利匆匆扒完一口饭,急着赶往后门的公园里帮忙铺垫石子时,毫不夸张,记者的胸头涌上了一股暖流。


       在全义务、全自愿的前提下,为了公家的事,为了一个园,能如此“拼命”,生活中这样的镜头,已久违多年。


       当它像尘封的往事一样,“啪”的一声打开,落在记者的眼前,还真得把记者怔住了。


       怔住后,回过神来,陷入沉思……


       这年头,政府做的一项项工作,能得到群众支持的也许很多,但能让群众如此支持的,或许并不多见。


       其间各种原因很多,但有一点不可否认,这事太顺民心,太得民意了。


       “用地不占地、建园不费田”,多么实用的公园!“田园共色、农休一体”,多么优美的公园!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土地越来越少,良田越来越少;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民眼界越来越高,口袋越来越鼓,生活品质需求越来越高。
       如何在这“多”和“少”之间找平衡?


       也许这田园式公园的出炉正是“多”“少”之间的平衡点。

来源: 今日路桥  作者:  编辑: 项宇